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流量获取已升维为企业价值体系的自然外溢。过程中,短期话题炒作虽能带来爆发式关注,但就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旦潮水退去便显露脆弱本质。而长期主义者却稳步快进,通过健康的流量,构建以技术为地基、用户为中心、价值观为穹顶的品牌大厦。

唯有将流量思维转化为价值创造能力,才能在喧嚣中守住品牌根基。在这场没有终局的流量战争中,真正的赢家早已跳脱出"获取流量"的狭义范畴。就像是上汽大众,这家扎根中国汽车行业40多年的常青树企业,虽然不是最早开始“玩”流量的玩家,却是在潮起潮落中,看得最通透的车企之一。

3月10日,在途昂参数图片)Pro的发布会上,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在点评竞品时直言:“纵观中国汽车市场,日系车已全面落伍,缺乏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挑战。”

3月14日,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在微博上开始“反击”,“……负责任的说,N7的智能化领先ID.一个代际,也领先VW的产品线12-18个月!”

3月16日,3月19日,王骞又在微博上连发两文,开始为N7在上海的座舱品鉴会“带货”,不仅@了傅强,还特意把N7停在上汽大众二厂门口做了一个摆拍。



3月22日,记者通过搜索引擎发现,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上已经快速冷却。

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如今谁还能记得那辆停在上汽大众厂门口的东风日产N7



从乘联分会的最新产销数据可见,傅强在发布会上所言,只是对行业市场现状的一个客观表述,并没有刻意针对东风日产。而从上汽大众去年全年的销量,以及ID.系列在合资新能源汽车中的销量排位来看,王骞所言所想,也只是想借此带一波N7的流量,做一次话题营销。

抢一波流量能热几天?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想尽办法去找一波、带一波流量,已经成为各家车企的基操。但是,一波流量能管几天?哪怕以雷军来说,3月19日,雷军分享了一个在小米工厂6楼扔了几个表面涂了“防弹涂层”的西瓜。3月24日,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后发现,基本上到3月22日,这波流量已经在收尾了。

一个话题,一波流量,强如雷军,也就能管3天。当然,雷军带起的流量,从来也不会只有一波。

而在流量争夺日趋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车企的营销策略已从早期的“流量收割”转向更深层的“价值沉淀”。以新势力和互联网车企为代表的一众大IP稳稳走在了前列,而其他车企用各自不同的方法紧密尾随。单纯地带一波流量,如果这一波流量不能成为汹涌巨浪浪尖上的一朵浪花,其实意义也真的不大。

就像东风日产N7这波话题,网民的关注点千奇百怪,稍微好一点的会表示,“以前还真不知道有N7这款车。”更多的吃瓜群众则在好奇,“这是在大众哪个厂门口拍的?”“怎么不去三厂(奥迪A7L工厂)门口摆拍?” ……

用长期主义去经营流量

不止有一个上汽大众内部人士告诉过记者,如果消费者有什么疑问,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傅强的视频号下面留言,他看见了,总会给出答复的。

去年9月至今,傅强的视频号稳定以平均每个月4-5条的速度在更新。他的视频下面,点赞量从几百到1万+,留言互动从几十到数百,几乎每一条视频下面,也都有傅强和上汽大众用户的诚意互动。



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流量争夺已演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流量也不是都“香”的,尤其是“短平快”的流量。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品牌负面声量占比突破10%,中国品牌负面舆情甚至超过合资品牌2.83个百分点。短期话题炒作虽能带来爆发式的关注,但短期流量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在长期主义框架下重构流量获取逻辑,已成为车企必须直面的战略命题

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并没有开设自己的视频号,但他也已经在上汽大众的官方视频号上,成功打造了一个“Boss 陶”的IP。无论是在试车场上连续几个小时换车不换人的与媒体互动试驾,还是带着经销商和媒体去参观“质保实验室”,抑或是亲自挽起袖子,化身工程师给观众在白板上书写一堂“技术公开课”,上汽大众的领导层正在身体力行,夯实自家的流量矩阵。



长期主义并非对短期流量的否定,而是对流量价值的重构与升华。抢一波流量不难,难的是长期不懈地去经营健康的流量,品牌形象的构建、用户信任的积累、品牌和产品价值的传递,才是支撑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把流量转化成品牌的“护城河”

假如途昂Pro的发布会没有那么大的声量,没有那么多的流量关注,可能王骞也不会想到借这么一波流量。而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都2025年了,“电动化不可逆”已经成为越来越清晰的现实,燃油车式微同样是现实,为什么上汽大众还要大张旗鼓地为一款燃油车的上市,造如此大的声量?

其实,如果把时间线放长一点,就可以发现,从去年开始,上汽大众就不断地在车市“出拳”,一口价、动力总成终身质保、油电同智、喊出拥车成本……当时间迈进2025年,途昂Pro更是将之前的动力总成终身质保进化成了整车终身质保。几乎是每隔几个月,就会打出一手流量好牌。当别人以为上汽大众想方设法才憋了一个大招,回过头来看,其实都是一套组合拳里的一招

持续不间断加热的流量,其实每一波都在不断加深企业和品牌的“护城河”。哪怕其他车企都不愿意在燃油车上耗费资源,上汽大众也要从德国大众拿来同级别车型中最好的发动机,配上最好的变速箱,以及各种丰富到家、贴心到家的配置,补上智能、拼上性能,既解决了燃油车的痛点,也解决了电动车的痛点。



其实,上汽大众想传递的就是这么一个信号:对每一款产品,上汽大众都会倾尽全力,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品质用上去。无论是当红的电动车,还是现在已经量不足的燃油车,只要还有消费者需要,上汽大众都会“ALL IN”,接下来的,就是交给市场去选择。

在“稳油车、促电车”的发展战略思路下,在下一代增程和插混车型还没有正式担纲起上汽大众未来发展重担的时候,每一波流量的营造,都是在加深上汽大众品牌未来发展的“护城河”。当消费者习惯了上汽大众的“ALL IN”,市场的巩固和拓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话再说回来,不仅工信部多次强调:“需要在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创新,以保持汽车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力。”这几年的以旧换新政策,燃油车从没有补贴到有补贴,再到一路拉近差距,加上自2024年12月起,燃油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从低谷反弹,连续三个月超越50%的分水岭,今年1月更是攀升至58.5%。

这一系列的迹象,已经说明“油电同进”将是大势所趋。流量该怎么玩?玩多大?其实,上汽大众看得一直都很通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