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朦胧的烟雾中,1979年2月27日的谅山,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浩浩荡荡攻势。这场战役不仅是边境的火拼,更是意志的较量。当越南军队不顾国际禁令,使用化学武器时,这场冲突升级成为一场道德与正义的战斗。

东线集团总指挥许世友将军的愤怒,成为了那场战斗的转折点。他的命令简单而决绝:“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这一命令背后,是对越南无耻行为的极致反击。



战略重镇:谅山的战略意义

谅山位于越南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北18公里即可达到中越边境,向南130公里则直通越南首都河内。作为一个交通枢纽,谅山不仅连接着越南北部的重要道路和铁路,还因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历来被视为控制越南北部的关键。

在历史上,每当中原王朝向南扩展至交趾(今越南)或是平定地方叛乱时,谅山总是首先被视为攻略目标。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旦控制了谅山,进一步向南的军事行动便能直接威胁到河内,甚至整个越南北部。

到了1979年的中越战争,谅山再次成为战略焦点。当时的情况是,越南北部的主要交通线——公路和铁路都必须通过谅山,这使得谅山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必须控制的地点。



从战略角度考虑,控制了谅山,就等于控制了向河内推进的大门,这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战役开始前,中国军方对谅山的地理和军事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为了迅速有效地攻占谅山,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周密的战术部署。

谅山周围的地形以山地为主,而南侧则是辽阔的平原,这为双方的军事部署和战术运用提供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在1979年2月的最后一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谅山进行战略性包围,以切断越南军队的补给线,并准备对其进行全面攻击。

攻击部队首先需要清除谅山周边的越军据点,确保攻击线的顺利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军队展现了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坚强的战斗力,迅速完成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此次军事行动不仅是对越南北部地区的一个军事突破,更是一种战略上的压制,旨在通过控制关键地点迫使越南军队撤退,从而为后续的战斗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对谅山的控制,中国军队有效地阻断了越南向其北部地区调动兵力的能力,这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直接影响了越南的战略部署和防御能力。

这场围绕谅山的战斗,不仅是军事上的对决,也是对战略智慧的较量。通过精确的战术执行和对敌人弱点的利用,谅山战役成为了1979年中越战争中的一个决定性胜利,深刻影响了战争的整体进程,展现了通过控制关键地理位置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典型例证。



军事部署:中越双方的兵力对峙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中国军队为实现战略目标,部署了广州军区的第五十五军和第五十四军的第162师,此外还有第四十三军主力和第五十军的148师等部队参与。总兵力达8万余人,其中包括步兵、炮兵及坦克部队,这些部队共同构成了对谅山的攻击集群。

第五十五军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的前身是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兵团,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1952年10月,以21兵团为骨干,结合四十八军军部及第一四四师和四十九军的一四五师,组建成了第五十五军。

在谅山战役中,第五十五军是主攻部队,对谅山的攻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五十四军、第四十三军和第五十军也都是在中国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有着显著表现的部队。特别是第五十军,在朝鲜战场上曾经歼灭英军皇家重坦克营,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效能。



这些部队的经验和战斗力在谅山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战役的具体执行上,中国军队首先对谅山周边的越南军队据点进行了清除,这些据点主要由越南人民军第三师控制。第三师被称为“金星师”,是越南战争中的一支精锐部队,有着辉煌的战斗记录。

中国军队在消灭了周边的敌军据点后,迅速向谅山城展开了全面进攻。在进行这一系列操作时,中国军队利用了重炮和坦克部队的火力优势。重炮部队对越南军队的防御工事进行了猛烈的炮击,有效地摧毁了越军的防御能力,为步兵部队的进攻提供了支援。

此外,坦克部队则在前线打击越军的主要阵地,对越军造成了重大伤害。这种密集的火力准备和步坦协同作战的战术,使得越南军队在谅山的防线迅速崩溃。中国军队的步兵随后进入了谅山市区,与越南军队进行了近战,最终成功攻占了谅山。



攻克谅山后,中国军队在这里建立了临时指挥中心,开始对后续行动进行部署和调整。

总体来看,这次军事部署展示了中国军队在大规模协调作战中的能力,同时也显示了各参战部队在实战中的高度效能。通过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不仅实现了战略目标,还进一步巩固了对越南北部的控制。



化学武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升级

在1979年3月1日的谅山战役中,越南军队在战斗中使用了化学武器。这一行为迅速升级了冲突的严重性,并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中国军队在攻击越南的谅山地区时,遭遇了越南军队的化学武器攻击,这是一种明显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引起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此决定是在中国东线集团总指挥许世友的直接命令下执行的。

他下达的命令是,在拂晓攻击开始后,确保谅山不留下任何越南军队的据点。随后的操作中,中国军队部署了大规模的炮兵力量对谅山进行了猛烈轰炸。这场炮击使用了大量的火炮和迫击炮,对谅山的越南军事设施进行了持续的炮火覆盖。



这次炮击旨在彻底消灭越南在谅山的军事存在,响应越南军队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此次炮击持续了30分钟,涉及数万发炮弹。其结果是谅山的许多越南军事设施和防御工事被完全摧毁。

这场猛烈的炮击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军事实力,也表明了对越南使用化学武器的坚决回应。攻击结束后,中国军队进一步推进,进入了谅山市区,并与越南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这些战斗通常涉及到步兵部队直接与越军进行近战,中国军队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出了优越的战术和组织能力。通过这些战斗,中国军队最终成功控制了谅山,确保了这一战略要地的彻底占领。



谅山的成功占领标志着谅山战役的结束,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对于越南军队违反战争法则使用化学武器的坚定回应。这一事件不仅是一个军事行动的转折点,也是对国际战争规则的一种维护。

通过这场战役,中国军队表明了在面对违法行为时的坚决态度,同时也加强了对越南北部地区的控制。



总攻时刻:谅山的毁灭

在1979年3月1日的谅山战役中,随着中国军队的进一步推进,攻占谅山市区成为了军事行动的关键步骤。谅山市区的战斗特别激烈,因为越南军队设置了多层防御,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中国军队在谅山外围的成功炮击之后,迅速调整策略,准备对市区内的越军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军队首先利用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突破,打破越南军队在市区的主要防线。随后,步兵部队跟进,与越南军队进行了近距离的战斗。

中国军队展示了高度的战术灵活性和协调性,这些步兵单位经过严格的战斗训练,能够在城市环境中有效作战。步兵部队使用了手榴弹和火箭筒对越军进行压制,迫使其撤离占据的建筑物和防御工事。



这种结合使用重火力和步兵冲锋的战术极大地提高了攻势的效率和有效性。在中国军队的持续压力下,越南军队的防线开始逐步崩溃。至3月2日中午,中国军队的第五十五军第163师、164师和165师已经突破了市区内的多个关键防御点。

第164师第491团3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突出,他们率先冲入了政府大楼,并在大楼上升起了胜利的红旗。此时,谅山北市区已被完全控制。中国军队的占领不仅标志着谅山市的战略胜利,也表明了越南军队在直接军事对抗中的不足。

市区内的越南军队被迫撤至南市区,中国军队随即开始筹划对南市区的进一步攻击。

中国军队在谅山市区的战斗不仅展示了其在城市战斗中的专业能力,也证明了其在执行复杂军事行动中的高效率。通过这场战役,中国军队有效地瓦解了越南军队在谅山的抵抗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对该战略要地的控制,为后续的战略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影响:中越关系的长期紧张

谅山战役的战略意义,在于其地理位置对于控制越南北部至关重要。谅山位于越南北部,北距中越边境约18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130公里。作为一个交通枢纽,谅山连接着北向中越边境以及南向河内的主要道路和铁路,这使得谅山成为进攻或防御河内的关键点。

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中,谅山因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常常是军事行动的焦点。它不仅是南向越南的门户,而且在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地点。1979年,谅山再次成为中越战争中的重要战场。

当时,越南北部的所有重要通道都经过谅山,使得它成为了中越冲突中的战略要地。随着冲突的爆发,中方对谅山的控制意味着可以有效切断越南对其北部边境的支援,同时也直接威胁到河内的安全。



因此,中国军队高度重视对谅山的控制,这不仅是战术需要,也是战略上对整个北越地区施加压力的关键。在战役中,中国军队对谅山的攻占成为了确保快速结束战斗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步骤。

1979年2月,谅山的战略布局开始显现其重要性。中国军队在战前对谅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侦察,这包括了对越南军队的部署情况的充分了解。

这些情报帮助中国军队制定了详尽的攻击计划,旨在通过快速突破越南的防线直接攻占谅山,切断越南北部与河内之间的联系。随着战役的展开,中国军队迅速在谅山周边地区部署了兵力,并开始对越南的防御进行系列突破。



中国军队的战术安排显示了对谅山战略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和利用。在实际作战中,中国军队通过集中优势兵力,运用炮兵和步兵的配合,对越南军队进行了有力的攻击,这一战术部署的有效性在谅山战役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整个谅山战役展示了中国军队对战略地点的重视及其通过军事行动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通过控制谅山,中国军队不仅成功地阻断了越南对其北部边境的支援线,还对河内形成了威胁,从而增加了对越南的整体战略压力。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 《难忘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全纪实》 2014081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