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由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人民政府指导、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在上海安亭镇正式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智启未来 ——AI 驱动汽车新革命” ,来自政、产、学、研的多位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共话汽车产业在AI时代如何持续创新,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重塑未来出行生态。
在活动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主席、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先生发表了主题为“智能汽车创新新思维新思路:探索与引领”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已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阶段性跨越,自主品牌主导市场、供应链重构等十大结构性转变印证了创新驱动的成效。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革命与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中国车企需彻底转变思维模式,以“探索思维”替代“追赶思维”,从技术应用模仿转向底层规则制定,通过引领智能汽车新范式争夺全球科技治理权,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创新中心。
因篇幅较长,故分四部分推送。本文为第二部分的文字和视频,聚焦中国汽车由大变强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十大特征。
【核心观点】
创新在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过程中,第一动力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创新中当之无愧的新中心;
在中国汽车创新热土上,诞生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引领全球汽车创新的新型汽车企业;
【中国汽车由大变强过程的十大特征】
市场主导力量发生转换: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品牌;
产业布局发生转换:中国车企替代跨国车企;
产业龙头企业发生转换:民营汽车企业替代国有汽车企业;
创新主导力量发生转换:中国车企替代外资和合资车企;
供应链体系主导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供应商大面积替代外资或合资供应商;
出口主导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品牌替代外资和合资品牌;
标准的主导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标准正在替代翻板的欧美标准;
人才结构发生转换:本土人才成为主流骨干,外资和合资公司人才成为辅助力量;
产业政策发生转换:由以准入为主变以导向扶持为主。
【演讲实录】
(续接第一部分)中国汽车的创新再不是附庸、跟随、追赶,而是一个新崛起的中心。我认为中国汽车从事创新、从事汽车业的新一代汽车人应当当之无愧地看到这一点。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看到经过这些年的变化,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这个汽车大国已经显现出了汽车强国特征的国度,也正在成长一个或几个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在世界的汽车版图里,能够起到创新引领作用的世界级企业正在诞生。
由此,我们开这个会要回顾一下,我对照当时想的这三个理由,今天这三个理由好像都实现了。
我们说今天中国是一个汽车强国阶段性的特征突出,我归纳了10个特征,今天在这里我点一下题目:
1、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发生了转换,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品牌。这是显而易见的,2024年,中国品牌60%多,今年是不是能达到70%市场占有率?未来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能达到多少,中国汽车市场过去中国品牌最低的时候,曾经低过30%,有一年好像是27%、28%,如今我们开始调过来了。
2、中国汽车产业布局发生转换:中国车企替代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版图的布局。过去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请跨国公司到这里建合资公司,那是第一位的,今天变了,今天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里布局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品牌,而且是新兴的中国品牌。大家都说赛力斯到我这里建个场吧,你来给你政策,小米到我这里来一个吧,小鹏、蔚来、理想。传统车企已经比较稳定了,不可能在你这里布局,但是从产业布局来看,现在布局的主导力量转换了。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丰田汽车、本田汽车、德国大众、宝马、奔驰不可能在中国再布局了,中国布局的阶段过去了。
3、中国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发生了转换:民营汽车企业替代了国有汽车企业。上汽集团好多年是老大,但去年比亚迪是老大了,未来这个位次还会怎么变?大家一定要看这个结构的变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未来是怎么变化?总而言之,龙头企业在转换,不仅仅是整车的龙头企业在转换,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汽车企业的龙头也在转变。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好,最关键要有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未来智能汽车芯片是龙头企业,目前汽车行业芯片的龙头企业当然是地平线机器人,地平线现在是汽车芯片的龙头。
4、中国汽车创新主导力量发生转换:中国车企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业务主要发生在中国车企里在进行,中国车企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
5、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主导力量发生了转换:中国汽车供应链大面积地替代外资或合资供应商。无论是新的汽车还是传统汽车都是这样的,比如变速器,现在的变速器配套,过去爱信、采埃孚,现在都是自主的变速器,发动机也是这样。
6、中国汽车出口的主导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品牌替代了外资独资和合资品牌。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一些企业也是为合资服务的,比如本田公司过去做的发动机工厂就是对全世界销售。今天中国的汽车出口,去年是641万辆,中国品牌占主导。曾经特斯拉在出口里占的比重很大,但从出口来看,特斯拉已经退到第三、第四了,第一是奇瑞,第二好像是上汽,第三是吉利,特斯拉也退后了。
7、中国汽车标准的主导力量也发生了转换,一开始颁布的都是翻版的、替代版的欧美标准,虽然我没做过标准,但是一写标准就写欧三、欧四,那时候我在汽车报当社长,我们记者一写本来发一个国三标准,但写了欧三标准,习惯了,那时候我们一定要承认我们的标准或者是翻版、或者是改造的欧洲标准。如今,这个标准体系也在变,中国车企的标准成为主导力量。
8、中国汽车人才结构发生转换:本土人才成为主流骨干,外资和合资公司的人才成为辅助力量。去年给我一个最强烈的一家公司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长期在合资公司的工程师不如本土工程师给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到一家公司去,那个研究院院长说现在招人得观念转变,比如解放招一个,奔驰卡车来的,特别重视。但现在一面试,不行,不一定比我们本土的好,这是一个转变,这是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功劳,把中国人才搞上去了。
9、中国汽车文化取向发生了转换。中国汽车特色的文化,我认为现在是改造和替换了,或者正在取代欧美日汽车文化。我过去是搞报纸的,一说起来汽车文化,日本人喜欢车,德国人喜欢车,怎么用车?我们余总特别活跃,他做的那些东西都不是欧美日汽车文化的话语了,他的话术变了,都是中国式的、本土的。这个变化也决定了中国品牌目前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你问现在的年轻人买什么车?脑子里并不像我们那代人这样,奔驰、宝马、奥迪,他们的想法有小米、蔚来等。年轻人选择车的标准变了,这种文化取向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过程变成的。
10、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也发生了转换:由过去准入为主变成以导向扶持为主。改革开放之初,汽车行业就是准入,允不允许你干整车,允不允许你干发动机、变速箱,允不允许你建工厂,这些也有准入。可是现在总的来看,是导向为主。
这样一个汽车产业的格局,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到了今天,更重要的是我们又迎来了人工智能革命时代的到来。汪总对人工智能介入比较早,我俩交流过,他在通用公司做过,人工智能确实是美国人发明的。正式确认“人工智能”概念是1956年,我和人工智能的历史同岁,到今天为止,人工智能是69年。这69年的历程,我们迎来了人工智能革命性的变革时代,人工智能的突破和中国汽车产业格局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