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后,莫迪政府对中国的让步是全方面的,主动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几天,印度那边先是放出消息说,考虑加强中印经贸,为美国无差别关税做准备。与此同时,印度的代表团已经到了北京,与中方举行边境事务磋商第33次会议,就实控线相关问题开展深入交流。
【为推动中印关系正常化,莫迪政府全面让步】
比起上一轮会议,中印在通报中的整体措辞没有太大变化,在“全面深入”交换意见后,双方同意,继续维护边境和平安宁,筹备下一轮特别代表会晤。总而言之,还是服务于双边关系正常化这一目标。
如果单独看这条消息,可能确实没什么,如果和莫迪政府近期在涉华政策上的一些风向变化结合起来看,就显得比较意味深长了。
印度代表团赴华前,有消息人士特意放出风声,中印已经就放宽经贸限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谈判,最快下个月就能出结果。
而在更早的时候,印度总理莫迪在谈到中印关系时,口风就变得谨慎了不少,一改过去的强硬姿态。他着重强调,“印度不能和中国起冲突,需要通过对话,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莫迪政府接受中方对中印互动的主张,把实控线问题放在双边关系的适当位置。
而不是单方面地设置那些不合理的前提条件,如“实控线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中国必须让步”云云。
【印度打算放宽对中印经贸限制】
因为上述做法不具备任何建设性,煽动国内的民族情绪,对莫迪政府改善中印关系的目标,也只会起到反效果。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积极转向,既有国家发展的内部战略需要,同时受到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美印关系的不确定性,反过来推动莫迪政府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尽管印度向来认为,莫迪与特朗普的私交密切,这让自己在对美外交中占据先机,当初特朗普遇刺未遂,莫迪的慰问电第一时间送达,足以证明两人是“莫逆之交”。
只是特朗普制定的无差别关税,并未念及旧情,前不久他专门点名印度,要莫迪政府对“关税战”做好准备。
【整体措辞没有太大变化,印度要的是与中国保持稳定对话】
因此这段时间,印度一边与美方官员接触,寻求达成新的贸易协议,一方面还在考虑修订贸易和投资政策,对中国作出更多让步。
2020年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不光在外交上展示强硬态度,还持续加强军事实力,同时对中印经贸采取了大量限制性政策,向欧洲的“去风险化”风向看齐,还定下了在国际供应链上“取代中国”的目标。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莫迪政府逐渐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印度舆论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主张与中国密切对话,助力中印恢复正常的经贸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莫迪与特朗普的私交,不会降低美印关税战的烈度】
这不是在中印喀山峰会后才有的,过去中印关系冷淡,印度在经贸发展上逐渐碰壁,这种理性声音才逐渐积累起来,间接推动了印度政策转向。
过去,莫迪政府炒作实控线问题,卖弄对华强硬,几年下来,却发现自己在实控线问题上与中国对耗,完全是得不偿失,耽误了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
这里就不得不提,莫迪上台之后,曾大力推动所谓的“印度制造”,砸下2300亿美元,结果折腾4年下来,虽然不是一点成果没有,但暴露的更多是弊端。从企业到政府,效率一个比一个低下。
其中一个指标,非常直接地宣告了“印度制造”的失败:莫迪推动“印度制造”这几年,制造业在印度经济占比不升反降。
更有印度战略人士悲观地表示,印度或许已经错过了发展制造业的最后机会,如果这样大规模的规划都是草草收场,那谁还能相信,印度其他雄心勃勃的计划能取得成功?何况印度还想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制造业,这样一来,又会被美国的无差别关税盯上。
【莫迪大力推动的“印度制造”战略,折腾4年后草草收场】
很多迹象表明,早在喀山峰会之前,印度在外交政策上,就陷入了一个两难抉择,而莫迪没用多长时间就下定决心,要积极推动中印关系正常化。
当务之急是推动经贸合作回到正轨,这段时间,印度政府正在制定措施,积极推动放宽签证限制,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印度港口那边对中国货物的“全面禁令”。
稳定的经贸关系,需要稳定的政治关系保驾护航,这就需要印度在实控线问题上端正态度,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保持接触,该释放积极信号时尤其不能含糊,否则展现的“诚意”就要大打折扣。
5年的对峙下来,印度逐渐意识到,自己要推动发展,只能加强中印合作。要对立,就得拖累发展,要发展,就得放弃对立,对中国作出全面让步。
对莫迪而言,两者之间不难取舍,正如之前所说,他需要提早为自己的历史评价做打算,而不是重复尼赫鲁当年的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