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柳格格 甄立民
在距离新疆于田县240多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穿过起伏的沙丘,仿佛一条碧色的绸缎。河边是成片的红柳树,岸上,达里雅布依老村分散的笆子房分散在一棵棵粗壮的胡杨树之间。在于田县城北部90千米处的达里雅布依新村,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村里,学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客运站、旅游接待中心沿路排列,小汽车和摩托车来来往往。沙土地里布满电气化滴灌线路,梭梭树茁壮成长,花儿娇艳盛开。
达里雅布依新村(甄立民 摄)
走出塔克拉玛干的“肚脐眼”
从于田县城出发前往达里雅布依老村,越野车需行驶至少7个小时,赶着骆驼要走13天。
达里雅布依老村被称为塔克拉玛干的“肚脐眼”。300多年来,居民一直住在用胡杨、红柳搭建的笆子房中。2002年,村里建起光伏电站,但由于大风沙尘天气频发,加上自建的光伏电站运维技术力量薄弱,电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意味着每天几个小时忽明忽暗的灯光。
阿力木江·艾力一直与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跟着父亲在沙土里开沟,沿红柳树撒下大芸种子,或者与母亲赶着羊到胡杨林或芦苇滩放牧。他想走出这漫天黄沙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搬进新村的村民在电气化厨房做午饭(甄立民 摄)
2017年7月,阿力木江·艾力发现到老村来的人变多了。他询问从县城回来的亲戚,得知为改善村民的生活,于田县政府在位于县城北部90多千米处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达里雅布依新村,还修建了从新村到县城的公路。2018年夏天,阿力木江·艾力满怀期待,坐着运送大芸的皮卡车去新村了解情况。
2019年9月27日,阿力木江·艾力全家8口人早早起床,用羊毛毡、床单把被褥和衣物捆绑成包,把锅碗瓢盆从大到小摞在一起,父亲缓缓关上简易的木门。天刚破晓,他们抓紧时间吃上一些干馕,踏上了搬迁之路。
当年,达里雅布依整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共有216户村民陆续搬入新村。
“大芸梦”生根发芽
走进达里雅布依新村,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屋内灯光明亮,崭新的家具和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在这里,阿力木江·艾力一家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几袋大芸种子也和阿力木江·艾力一起告别了克里雅河畔的红柳,来到了这片崭新的土地。
大芸学名肉苁蓉,寄生在红柳、梭梭树等植物根部,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过去,达里雅布依老村的村民将采摘的大芸晒干后,靠牲畜驮到于田县城的巴扎(集市)上贩卖赚取收入。
这些年,阿力木江·艾力一直有一个“大芸梦”。
在老村时,每年开春后,阿力木江·艾力便和父亲沿红柳树根部开挖一条土沟,撒下大芸种子。到了七八月,昆仑山上的积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他和父亲想尽办法将河水引到红柳林。但由于简易引水渠开挖在沙质土壤上,流动的河水有一大半会渗到地下。一年下来,30亩红柳林里种植的大芸只能赚2万元。他想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更多收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0年春天,达里雅布依村村民委员会将村民组织起来,介绍了在新村种植梭梭树和大芸的方案:新村规划了420亩沙土地,计划投用滴灌设备,在种植梭梭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大芸种植业。由于梭梭树更加耐旱,这样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帮助村民增收。
施工人员架设达里雅布依35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甄立民 摄)
买塞地·买土送作为达里雅布依村的台区经理负责新村的供电服务工作。得知村里的种植规划,他立马向于田县供电公司汇报。于田县供电公司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新村安装1台315千伏安变压器,给4口灌溉用机井通上了动力电。
以前在老村,灌溉完全靠人力。由于人工种植耗时费力,阿力木江·艾力只能暂时搁置扩大规模的计划。看着新村平整松软的沙土和一排排崭新的电线杆,想到有了稳定的电力,就可以使用现代灌溉技术种植更多大芸,阿力木江·艾力积极报名承包了30亩沙土地。
“第一次看着水沿着滴头渗透到梭梭根部时,我才知道原来灌溉可以这么简单。”阿力木江·艾力说。
2024年,全村大芸种植面积达5000亩,216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阿力木江·艾力种植的大芸面积达到136亩,收入达到13.6万元。
新村里的新生活
每年10月初至11月中旬是达里雅布依村最迷人的时候。无垠的沙海中,一片片金黄的胡杨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旅游的兴起,达里雅布依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热门旅行目的地。
达里雅布依村里,许多村民开了民宿和饭店。2020年3月,阿力木江·艾力和妻子阿依布拉克·达曼开了家小超市。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超市每个月能为阿力木江·艾力家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入。
2024年,阿力木江·艾力家收入达到20万元。今年年初,阿力木江·艾力买了一辆拉运大芸的货车,还向村里提交了再承包120亩沙土地的申请。“种大芸、开超市,把孩子送到于田县城上幼儿园,新村里的新生活越来越幸福!”阿力木江·艾力高兴地说。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