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军事智库发布的报告引发国际关注。

其核心论点直指中国军队存在“三大战略弱点”,认为地理环境约束、海外基地短缺与后勤保障不足将制约解放军全球部署能力。这份看似技术性的军事评估,实则折射出中美两国军事哲学的根本差异。

报告首要指出的“岛链困局”确为客观存在的地理现实。

从东北亚的琉球群岛到东南亚的巺他海峡,太平洋第一岛链如同天然屏障横亘在中国东出大洋的通道上。冷战时期形成的第二岛链更以关岛为核心构筑起纵深防御体系,这种地理格局在传统海权理论中确实构成战略制约。



但现代军事变革正在重塑地理要素的价值权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东风系列导弹实现跨区域精确打击、航母战斗群形成远海存在能力,技术革新正在消解物理距离的先天限制。

2022年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首次完成日本海至西太平洋的闭环飞行,标志着中国空军已具备突破岛链的常态化战力。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深化互联互通,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基建项目在提升区域经济融合度的同时,悄然重构着战略地理格局。



海外存在的中国范式:从吉布提模式看战略智慧

相较于美国遍布142个国家的374个海外军事基地,中国仅有的吉布提保障基地常被视为“短板”。

但深入分析可见,这种差异本质源于战略目标的分野。美国全球基地网络服务于力量投送和危机干预,而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珍珠链”布局——从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始终聚焦于商贸航道保护与非传统安全合作。

吉布提基地的运营模式极具中国特色:

占地0.5平方公里的设施兼具海军舰艇补给、联合国维和行动保障、亚丁湾反海盗国际合作等功能。这种“一基地多用途”的设计,既规避了传统军事存在的政治敏感性,又通过参与国际公共安全产品供给提升软实力。2023年该基地为23国46艘次军舰提供联合补给的服务数据,彰显出不同于传统军事基地的共生理念。



后勤革命的静默突破:体系化创新超越物理存在

针对后勤保障能力的质疑,中国正通过体系化创新开辟新路径。

075型两栖攻击舰搭载的无人机群可实现500公里半径物资投送,智能无人补给船已完成南海岛礁间自主航行测试。更重要的是,军民融合战略催生出独特优势:招商局集团全球36个港口、中远海运700余艘商船构成的民用网络,在战时可快速转换为战略投送力量。

这种“隐形后勤网络”的构建在也门撤侨等行动中已验证其效能。

2015年紧急行动中,中国调动3艘民用邮轮、2艘货轮和4架民航包机,72小时内安全撤离900余名公民,这种非传统后勤动员能力恰是体系优势的集中体现。随着“鸿雁”卫星星座的全面建成,未来将实现全球物流的智能调度和实时监控,从根本上改变后勤保障的时空逻辑。



周边外交的破局之道:从互利共赢到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完成边界划定,与东盟建立全球最大自贸区,这些外交成就正在重塑周边安全环境。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全面推进,标志着中国正将“亲诚惠容”理念转化为具体安全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演习首次纳入人道主义救援科目,这种非传统安全合作有效降低了军事互信的构建门槛。

对于存在的领土领海争议,中国创造性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在北部湾,中越划定海上共同渔区;在东海,中日建立海空联络机制。这些机制化安排证明,安全困境的破解无需依赖军事对抗,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同样能培育战略互信。



战略定力的时代价值:超越霸权逻辑的文明自觉

美国智库的评估框架本质仍未脱离“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

而中国坚持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在南海岛礁建设与军事透明化之间的平衡拿捏,在吉布提基地功能限定与责任承担的尺度把握,都显示出对自身文明传统的守正创新。从郑和下西洋的“宣德柔远”到当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战略文化的延续性塑造了中国特色的安全观。

当前解放军参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位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首,亚丁湾护航编队累计为7000余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送。这些实践正在重新定义军事力量运用的现代范式——不再是炮舰外交时代的威慑工具,而是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变局中开新局的道路自信

华盛顿智库的“三大弱点论”恰为中国军事发展提供了镜像参照。

当岛链突破从地理概念转化为技术突破的标尺,当后勤短板倒逼出体系创新的动能,当基地短缺催生出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中国军队正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回避现实挑战,又坚守战略定力;既重视硬实力建设,又善用软实力智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种立足防御、聚焦和平、服务发展的强军之路,或许正为世界提供着安全治理的新范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