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唠唠最近特别火的一个现象 ——“新型啃老”。

啥叫 “新型啃老”。它和以前那种不工作,伸手找爹妈要钱的老套啃老方式可不一样。

现在好多年轻人有自己的固定收入,有时候跟大城市里的工资水平差不多,但他们就不出去自己单过,非得和父母待一块儿。

那些已婚的小两口,大多打着尽孝的旗号,跟老人同吃同住,要么就长期带着孩子去爹妈家蹭吃蹭喝,孩子也基本都丢给老人养。

还有那些未婚的子女,毕业后不留在大城市打拼,直接回老家和父母团聚。

他们虽然不问父母要钱,偶尔也出去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一提这事儿就抵触。



就说网上那个超火的博主,她喊着用 3000 块钱活一年的口号,每天睡到中午 12 点才起,就为了省顿早饭钱。

起来去菜市场花 11 块钱买点菜,就对付一天的伙食。

虽说这事儿有点博眼球的嫌疑,但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那为啥 “新型啃老” 会流行起来呢?



现在经济压力大,就业环境也不好。大城市房价高得离谱,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又越来越多,找工作那叫一个难。

就算有些年轻人月入过万,可架不住花钱如流水,最后还是得靠父母补贴。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选择回老家,找个轻松点能糊口的工作,反正家里有房,不用操心房租水电。



从家庭方面来看,父母也有一定责任。

独生子女政策下,爹妈都习惯了给孩子兜底,甚至主动揽下照顾孙辈的活儿。

再加上咱们中国传统家庭观念里,父母就觉得子女成家立业是自己的终极责任,孩子不独立出去生活,他们也不觉得有啥不对。

现在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变了。他们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没吃过啥苦,缺乏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面对压力,就选择 “躺平”,还把这低欲望的生活方式美其名曰 “智者运动”。



对家庭来说,老人不仅要拿出退休金补贴子女,还得帮着带孩子、做家务,累得一身病。

时间长了,家庭关系也容易因为经济分配、子女过度依赖这些问题变得紧张。

从社会层面看,这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消费观念也变得畸形。

农村有些年轻人成年了还靠着父母养,这也加剧了城乡资源分配不平衡。

有人觉得这就是年轻人没长大,成了 “巨婴”,就该自己出去闯荡,自力更生。

也有人说,父母过度付出才是罪魁祸首。



还有人从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代际互助本是好事,但得有个度;不过也有人觉得社会应该包容年轻人的多元选择。

“新型啃老” 反映出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无奈,也暴露了家庭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矛盾。

咱不能光指责年轻人,也得看到背后的社会原因。希望大家都能勇敢面对生活,别让父母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一起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