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又心

上月——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揭晓“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入选。这是安徽考古首次在该项评选中获殊荣,具有填补空白和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此事不禁让合肥人想起2017年。那年年初,在宁西铁路肥东段建设取土时,一处年代横跨春秋战国到明代、以汉墓为主的古墓群“重见天日”。在陆续发掘的诸墓葬中,以龙城7号墓规格最高。该墓为一处多妻合葬墓,考古人员初步认定系春秋战国贵族墓,级别应当仅次于王侯。而在古墓群以北不到一里的地方,便是大名鼎鼎的龙城遗址。

——编者按

从远古聚落到汉浚遒县

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此地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龙城周围,已发现大陈墩、大城头等多处聚落遗址。发掘中,除石器、陶器外,还出土了稻粒结块(属国内最早发现),又发现一处窖穴,说明种植水稻的技术已经成熟,粮仓贮藏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炼铜渣的出现,亦可一窥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


· 大陈墩遗址 ·

▲ 摄影:晴空一鹤

龙城遗址内也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大量遗物,主要集中在城西,先后采集到陶纺轮、石斧、石锛及陶鬲、陶罐等残片,说明龙城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长期的经营”。有专家根据《包山楚简》第174号、《殷周金文集成》17·10977、《古玺汇编》0278等提出,楚国或已设置“龙城县”。但此说法争议、疑点颇多。


· 龙城遗址历史遗物 ·

▲ 摄影:又心


· 竹简(战国) ·

▲ 来源:《包山楚简》

首先,《包山楚简》作“隴城”,《殷周金文集成》作“ 城”,《古玺汇编》作“龍城”。早期学者据《水经注》“获水又东历龙城”,认为在今安徽萧县东。后有学者以“战国晚期前该地属宋国”驳其说法,并提出或与“龐”(今湖南衡阳)有关。而其中的龙公戈出土于湖北江陵战国墓,又疑与被楚所灭的龙国相关。


· 龙公戈(战国) ·

▲ 来源:《殷周金文集成》

再者,就史料而言,本篇所谓“龙城”应源于宋建的“龙城寺”,至于寺名由来,不得而知,或与当地传说(见下文)有关。两宋以前,以“浚(逡)遒城”“浚(逡)遒县城”“浚(逡)遒故城”等称之(见下文),未见有称“龙城”者。话说回来,如若早已设置“龙城县”,为何到汉初又更名?况且考古尚无法证实此说。


· “龙城” ·

▲ 来源:明《(万历)合肥县志》

尽管如此,龙城的城建基础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7号墓的发现,亦说明了当时政区建制的存在,且等级不低,至于政区名称究竟是什么,有待后续考证。《汉书·地理志》正式明确“浚遒”县的建置,与寿春邑‌、成德‌、橐皋‌、阴陵‌、‌历阳‌、当涂‌、钟离‌、合肥‌等14县,同属扬州九江郡。该县应始置于西汉初。


· “浚遒” ·

▲ 来源:明刻本《汉书》

从汉浚遒县到晋逡遒县

浚,本义从水中挹取;遒,本义指迫近。今人释读为“本名为正,意为水大”,根据字义,或许与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获取水源等有关。县境丘陵起伏,东部低山残丘,滁河自西向东流经北境,店埠河自北向南流经西境,西南濒临巢湖,“夏涝秋旱”在历史上时有发生,因而“浚遒”便不止是“水大”的含义了。


· 浚遒县(西汉) ·

▲ 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浚遒自西汉初置县,属九江郡。东汉初,橐皋县(治今安徽巢湖柘皋镇)并入。永平十六年(73),析九江郡置阜陵国(治今安徽全椒东),浚遒县属之。建初元年(76),阜陵国除,入九江郡。章和元年(87)复国,永熹元年(145)除。兴平元年(194),袁术改九江郡为淮南郡。术亡,复称九江郡。


· “九江浚遒” ·

▲ 来源: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 两汉时期浚遒县隶属沿革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东汉《风俗通义》记述了一则故事。浚遒县有座“唐居山”(一说唐后二山),传闻山中有神,百姓共同祀奉之。巫者遂从百姓当中选取男女,作为山公、山妪,“犹祭之有尸主也”。年年如此,男不得复娶,女不得复嫁,百姓深受其苦。诸如此类的巫术神道在当时的下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故地方守令不敢禁止。


· “九江逡遒有唐居山名” ·

▲ 来源:东汉《风俗通义》

宋均到任九江太守后,主管此事的人向其禀告:“出钱给聘男子女”。对此,宋均说道:“众巫与神合契,知其旨欲,卒取小民不相当。”继而下令:“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众巫磕头服罪,宋均下令杀之,从此以后彻底废绝。此事除《风俗通义》外,《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传》亦载录之。


· “逡遒县有唐后二山” ·

▲ 来源:元刻本《后汉书》

魏黄初二年(221),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浚遒县属之。四年(223),改为淮南郡。太和六年(232),改淮南郡为楚国。嘉平元年(249),国除为郡。通常认为,魏国废浚遒县,其地由合肥县领之,合肥一度为淮南郡治。也有认为,系曹魏后期撤浚遒县。但在《三国志》中,只见“橐皋”,并无“浚遒”。


· 浚遒县(三国 魏) ·

▲ 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晋太康元年(280),恢复浚遒县,改“浚”为“逡”,仍属扬州淮南郡。晋人杜预所谓“淮南逡遒县”便源于此。综合《汉书》《风俗通义》《后汉书》《水经注》《南齐书》等记载及杜预注,《宋书》所谓“汉作逡遒,晋作逡道”是有误的,实为“汉作浚遒,晋作逡遒”也。太康十年(289),改属淮南国。


· “逡道令” ·

▲ 来源:明刻本《宋书》


· 汉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浚遒、逡遒、逡道记载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永泰元年(300),淮南国除为郡。永嘉乱后,淮南流民大批渡江至江南。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咸和三年(328),后赵南下控制淮南郡,置扬州以领此郡,领逡遒等14县。晋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其后,后赵改淮南郡为淮南国。永和五年(349),淮南郡复归晋,豫州一度治寿春。


· 两晋时期浚遒县隶属沿革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太元中(376~396),于淮南地区侨置郡县,后割地成实土。其中,侨置南汝阴郡(治今安徽合肥西)于合肥城,又侨置慎县(治今安徽肥东梁园镇)在故逡遒县地,隶属之。同时表明,南汝阴郡慎县正式取代了淮南郡逡(浚)遒县,故城亦废。按西汉置县,其间几度兴废,至此已历经了近600年的岁月。


· 梁园镇(1945年) ·

▲ 来源:肥东县人民政府

为何说龙城遗址

即是汉晋浚(逡)遒县的县城?

千年龙城又经历了什么?

如今现状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庐阳八景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门水关 -

| | |

- 官署衙门 -

| |

- 学宫书院-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园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城市风俗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春秋左传正义》《史记》《汉书》《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风俗通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三国志》《太康地记》《后汉书》《宋书》《水经注》《十六国春秋》《南齐书》《晋书》《资治通鉴》《南畿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潜研堂文集》《中国历史地图集》《包山楚简初探》《包山楚简》《包山楚简文字编》《古玺汇编》《汉碑全集》《殷周金文集成》《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合肥古代文明》《肥东县志》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博中国、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日本内阁文库、犹他家谱学会、湖北省图书馆、安徽博物院、安徽商报、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合肥市图书馆、肥东县人民政府、华夏古迹图、往期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