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顾:我的外婆,堪称一位饱经沧桑而又平凡坚强的世纪老人
外婆是四川崇州人,她出生在崇州街子一户家景殷实的人家。外婆的父亲是清朝后期的武状元,比较开明。外婆是独生女,在私塾上过学识得字,会写简短的书信。外婆从小知书达礼,把《三字经》、《女儿经》背得滚瓜烂熟,因而乖巧懂事,心性温和善良天资聪慧。
图片来源网络
外婆跟从小她母亲学得一手精细的针线活,且擅长描画绣花,十三四岁就成为街子有名的女红巧手。只可惜那个朝代女人都要裹脚,每当看到外婆被裹过的三寸金莲,我的心就会痛,不知她是怎样熬过裹脚时那段痛彻心扉的时日的。
待到外婆出落得婷婷玉立,花容月貌惊艳了整个街子,也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外婆的父亲要招上门女婿,媒人踏破了门槛。外婆在婚姻问题上很有主见,无论媒人说得天花乱坠,她非要亲眼见一见对方,得到她的首肯才会嫁人。
好在那时候已是民国时期,在婚姻方面比清朝开放一些,外婆的这个要求才得以满足,在媒人的撮合下,外婆相中了一位陈姓人家的儿子。这人家也算是门当户对,家景较好,而且对方读过书,是省城机械学校的毕业生,颇有才华,风度翩翩,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外婆的父亲也不禁惊叹他女儿独特的眼光,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图片来源网络
外婆与外公结婚后,相亲相爱,琴瑟和谐,举案齐眉。外婆的父母视外公如亲生儿子一般,并没有因为外公是上门女婿而另眼相看。一家四口和睦美满,让崇州街子的人家羡慕不已。
当时外公已是南京机场飞机修理机械师,婚后不久,就离别新婚娇妻,回到南京机场继续干修理飞机的工作,每月给外婆家寄信,寄钱,算得上是一位孝顺的女婿。外公离家时,外婆己怀有身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诞下一女悉心抚养。接下来外婆又相继生下两个女儿后,外婆的父母因染上伤寒双双离世。外婆强忍悲痛掩埋了双亲,她靠着外公每月寄来的钱,独自养育着三个幼小的女儿。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的飞机狂轰滥炸南京机场,外公被炸死在南京机场。坚强的外婆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没有掉泪也没有哭泣,只是把三个女儿紧紧拥在胸前。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外婆不敢掉泪更不敢哭泣,她怕惊吓着三个女儿。
当天晚上外婆哄睡了三个女儿,在灯下翻出丈夫的照片,用手轻轻抚摸着照片上丈夫的脸庞,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滚滚而下,她真想随着丈夫一同去了。然而看到三个可爱的女儿,外婆又狠不下心来,她想如果自己死了,三个女儿无人抚养,她们将怎么生存。
想到这儿外婆把已经抛上房梁准备上吊自杀的绳索又拖了下来。那一夜外婆思来想去,任泪水流淌把痛苦深埋心中,决定坚强面对,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养大三个女儿。那一夜外婆守着三个女儿,一夜未合眼。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天早上,她依然像往常一样煮好早饭,叫醒三个女儿,让她们吃过早饭去上学。可是三个女儿醒来却看见母亲的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了,那时候外婆才29岁。三个懂事的女儿不知发生了什么,她们守着母亲不肯吃饭也不肯去上学,四个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撕心裂肺地哭得天昏地暗。
从此外婆一个人担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重担,她重拾未出嫁前的女红,描画绣花。特别是她绣的缎面被单,十里八乡的人家争相订购。谁家有女儿出家也请她去绣嫁妆,靠着一手精巧的针线活勉强度日。聪明的外婆为了三个女儿,她颠着三寸金莲,来到集市买下一些刚出产的新粮食:稻谷,玉米,豌豆,小麦囤在自家的小仓库,待到青黄不接时又卖出去,那时候价格就会高一些,从中赚一些差价,生活也还将就过得去。
这期间曾有媒人上门劝外婆改嫁重组家庭,外婆懂得三从四德,又怕三个女儿受人欺负,故而外公去世后,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外婆去从未动过再嫁的念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政府给外婆送来一块抗日烈属的牌匾,并有少许抚恤金。外婆怀抱这块牌匾,没说一句话,只是流泪,她知道这是丈夫用生命换来的,倍加珍惜,放在木箱里,更深人静时才小心翼翼地取出来,轻轻抚摸,思念着丈夫任凭泪水在脸上滑落。
图片来源网络
待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大女儿是幼儿园的保育员,嫁给崇州街子的一个教师生有一双儿女。二女儿最有出息,川大法律系毕业后嫁在遂宁,在法院工作,生有一个女儿,丈夫是政府干部。三女儿是小学教师,嫁给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生有两个儿子。
女儿们的下一代都由外婆一手带大,都非常有出息:有科学家,高级工程师,高级金属质量分析师,还有教师和企业高管。外婆是我们家的功臣,她虽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她含辛茹苦养大三个女儿,又带大五个孙辈,可以说外婆对家庭对国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她养育出的女儿和孙辈都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外婆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三个女儿悉心陪伴和照顾,外婆从来没有生过病。90岁那年外婆还颠着三寸金莲在三个女儿的陪同下去公园观看了花展。外婆的性格很温和,她从来都没有因为女儿和孙辈有什么过错而发过脾气,更没动过他们一指头,而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因而外婆的心态也极好。在她100周岁时,政府送来一块《世纪老人》的牌匾和一台20英吋的彩色电视机(那时还没有实施高龄补贴),遂宁市电视台还对外婆进行过采访,并做过专题报道。
外婆一直活到103岁无疾而终,所有在外地工作的孙辈都回来了。在外婆的灵柩前,孙辈们长跪不起,哭声一片。遵循外婆的遗愿在殡仪馆火化后,葬在了天龙山公墓。每逢清明,晚辈们都会去公墓祭奠她,为她扫墓寄托哀思。
图片来源网络
外婆仙逝后,每每回想起外婆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我就会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清明将至,我又回想起外婆在世时的所有往事,就让我将外婆的思念写出来,算是对外婆在天之灵的告慰和哀思吧。
令人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都未在南京找到外公的坟墓。虽然多次去过南京,最终一无所获,也许我那从未谋面的外公已与共和国的士地共存,已和外婆团聚在一起。
作者:成玉洁(四川老知青)
编辑: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