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中旬,网上流传着一条因食用癞蛤蟆而丧命的消息,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癞蛤蟆,也就是蟾蜍,在民间偏方中屡见不鲜,据说它不仅能以毒攻毒,还有壮阳的作用,不过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愿意尝试。据报道,广州一名男子服用后不幸身亡。那么,蟾蜍身上到底含有什么毒素?它在中药里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男子因吃癞蛤蟆死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毒”这一概念广为人知,指的是五种有毒动物,其中包括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和壁虎。这五种动物构成了“五毒”,在传统端午节时,它们的图案常出现在家中。

在传统文化中,“五毒”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病的功效。其中,蟾蜍在一些地方备受推崇,甚至被视为招财的象征。如今,蟾蜍作为一种宝贵的动物,已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因为它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在农村地区,这种动物十分常见。由于一些民间偏方的影响,蟾蜍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五毒”之一,蟾蜍本身含有一定的毒性,一旦误食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月22日,光明网发布了一篇相关文章。

文章提到,广东一名男子在家食用蟾蜍后中毒,尽管被紧急送往医院,最终还是未能抢救成功,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食用蟾蜍的行为,不少网友猜测是否是因为没有“煮熟”。实际上,蟾蜍体内含有大量毒素,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不仅腺体有毒,连皮肤也带有毒性。只需0.1克就可能致命,即使在120摄氏度的高温下,毒素也难以被完全破坏。四小时后再次检测时,仍能发现残留毒素。

在中医领域,蟾蜍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其多个部位经过处理后可入药。然而,一些听信民间偏方的人在处理过程中却面临极大风险。





蟾蜍的毒性

作为一种有毒动物,蟾蜍在中医药中有一定作用。但一些人在处理蟾蜍时会采用“烹调”的方式,即便高温也无法清除其身上的毒素。“泡酒”更是危险之举,因为蟾蜍的身体和内脏均含毒素,浸泡过程中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酒中。

随着夏季的到来,蟾蜍的数量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隐患也不容忽视。如果想用蟾蜍入药,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因为中医中的蟾蜍药材需经过精心炮制才能使用。如果不慎中毒,毒素会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初期主要影响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衰。即使只是触碰表面,也可能引发皮肤红疹。若毒液不慎进入眼睛,还可能造成失明。一旦发生中毒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但目前尚无特效解药,医生通常采取催吐等措施进行急救。



无论身体出现何种不适,都应及时就医。对于像蟾蜍这样的野生动物,切勿随意食用,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在这个特殊季节,除了蟾蜍带来的危害外,吃鱼时也需格外小心。



吃鱼需谨慎

春天万物复苏,许多动物开始繁殖,鱼类数量也随之增加。许多年轻人喜欢春游钓鱼,遇到不认识的鱼类时最好不要贸然食用。在新鲜鱼类市场中,溪石斑鱼备受欢迎,因其富含营养价值。

不过,这种鱼含有一定毒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在当地的鱼类市场上十分常见。其外观特征明显,身上有黑色条纹。为何这种鱼会被认为有毒?原因是不少人食用后出现了中毒症状。



原本营养丰富的鱼类竟变成了“毒鱼”,这与其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每年6月至8月是溪石斑鱼的繁殖期,它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水流中。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毒素,尤其是鱼卵部分。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溪石斑鱼可能存在毒性,最好避免食用。即使在烹饪过程中采用高温加工,也无法减少毒素,反而可能加速其扩散。社会上已发生多起因食用溪石斑鱼而中毒的事件。

渐渐地,这种鱼与河豚有了相似之处,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溪石斑鱼产生毒素。有时吃鱼时搭配酒精饮品,可能会加剧毒素扩散。一旦中毒,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无论是哪种鱼类,在挑选时都应选择正规渠道,比如大型商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饮食安全至关重要,鱼类作为一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餐桌上备受青睐。

看完这些令人震惊的案例,你是否听说过“以毒攻毒”的偏方?蟾蜍入药、溪石斑鱼藏毒,民间传言与科学真相之间该如何权衡?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盲目尝试偏方的人?或者了解其他“暗藏风险”的食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或观点,一起探讨如何辨别谣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生命无小事,你的经验或许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主要信源

钱江晚报2024年7月17日——一碗当季美味下肚,妈妈和女儿纷纷中毒!眼下是毒性最强时节

男子吃癞蛤蟆身亡!当地紧急发布预警——光明网2025-03-22



不要吃!含剧毒!无解药!已有人吃后身亡,疾控紧急提醒——2025-03-22 22:37·荆门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