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朱文龙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针对近期频发的 "免密支付" 盗刷事件,呼吁消费者谨慎使用该功能。
开通“免密支付”之后被盗刷,并非危言耸听。
从“中消协陆续收到的消费者投诉”中的“陆续”这一表述看,被盗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前段时间,就有多名网民反映,自己开通“免密支付”后遭盗刷,无故出现多笔扣费,金额从几千元到一万多元不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提醒消费者优先关闭免密功能、设置高强度密码并注意更换、养成定期对账习惯等,很有必要。对此,消费者应当听劝,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中消协的提醒,引发了一个公众关心的话题,如何保障“免密支付”在安全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免密支付”要想走得稳,消费者提前了解风险的存在,至关重要。如今,部分平台出于这样那样的考量,只知道鼓动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却有意无意地忽略对风险的提醒。
比如说,在一些平台上,只要免密支付被使用,就自动勾选开通免密支付选项,而相关免密支付提示字体小、颜色浅,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被同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免密支付开通容易取消难,不但操作程序复杂,而且退出路径难找。
“免密支付”要想走得远,就得保持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的盗刷风险有清晰的认知,谋划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要看到,平台虽然设置了单笔免密额度的上限,但是,一旦账号被不法分子盗取,采用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的手段,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损失。解决这些问题,让“免密支付”走得稳走得远,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防护网。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不妨重新评估“免密支付”技术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健全监管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
对于平台来说,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将单笔限额与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且将单笔限额设置较低额度,一旦发现“免密支付”被频繁使用,应及时提醒消费者。此外,还要做好风险提示工作,多一些警示,少一些诱导,不要把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审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即使开通免密支付功能,也要经常检查账户交易记录,避免财产和隐私遭受损失,自己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