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的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画家,他是毕加索的第一位艺术启蒙老师。毕加索从小就具艺术天赋,11岁开始学习绘画,14岁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院,两年后,他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他的父母尽最大的能力给予了毕加索最好的教育,为这位日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奠定了夯实的艺术创作基础。
蓝色时期(1900-1904)
1900年开始,毕加索除了在巴塞罗那,也去到马德里和巴黎,自从他的一位好友自杀后,毕加索低落的情绪蔓延到了他的创作中,他以冷色调描绘边缘群体的贫困、孤独和无助,这段对弱势群体表达悲悯的时期,也就是评论家所说的“蓝色时期”。
《汤》(1902)
《老吉他手》(1903)
玫瑰时期(1904-1906)
1904年,毕加索遇见了爱情,他和恋人同居在巴黎,在创作上,他的目光聚焦到了马戏团艺人身上,画面开始变得明媚起来,充满了粉红色的浪漫诗意氛围,也就是进入所谓的“玫瑰时期”。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接触到非洲面具,他也受到启发,在绘画上开始简化、几何化人物的造型,形式感增强,从此踏上了立体主义的探索之路。
《拿烟斗的男孩》(1905)
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
在毕加索结识了乔治·布拉克后,两人频繁互相拜访、学习和探讨,他们尝试通过多个视角,在一个平面上,叠加、排列构成造型,强调了空间感与形式感,他们开创了立体主义。1912年左右,毕加索跳出了传统的绘画的框架,他综合运用了一些零碎的材料和剪纸艺术进行创作,增添了装饰性。
《吉他模型》(1912)
古典时期(1917—1924)
毕加索曾对芭蕾舞感兴趣,他为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过舞台布景,1917年,他在意大利认识了舞蹈家欧嘉·科克洛娃,两人坠入爱河,次年便结婚。那些年,毕加索偶尔会创作一些古典意向的作品,他似乎在重拾或探索古典美学,这与立体主义又不同。
《欧嘉的肖像》(1917)
超现实主义时期(1930-1945)
1927年,毕加索和欧嘉的婚姻破裂后,毕加索遇到了年仅17岁的玛丽·特蕾莎·沃尔特,他又进入了新的一段亲密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他最为著名的那幅反战作品《格尔尼卡》,在大面积黑色基底的巨大画布上,以夸张的、畸形的、支离破碎的造型元素描绘了格尔尼卡小镇遭受德军轰炸后的悲惨场景。二战期间,毕加索留在了巴黎,继续创作,但他的一些收藏作品被纳粹没收,一些犹太朋友被害,后来毕加索创作了纪念他们的作品。
《格尔尼卡》(1937)
田园时期(1946-1973)
1950年代,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又发生了转变,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从中寻求慰藉。1961年,他又再次步入一段婚姻,后来的作品以肖像为主,作品色彩更为明快,风格更为自由。晚年的毕加索,创作力仍然旺盛,不仅在画布上创作,还延展到了版画、雕塑和陶器。1973年,毕加索心脏病发作,逝世于法国。
《和平鸽》(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