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压倒性武力打击”,短短24小时内,美军47次空袭轰炸也门首都萨那等地,造成至少24人死亡。然而,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较量中,胡塞武装不仅未被击溃,反而在72小时内四次宣称袭击美国航母,甚至放出“要让美军血流成河”的狠话。一个被特朗普称为“恐怖组织”的民间武装,为何能成为中东最让美国头疼的对手?
胡塞武装的崛起堪称中东战场上的传奇。2014年,这支曾被称为“拖鞋军”的游击队凭借缴获的沙特武器和伊朗技术支持,短短数年便完成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的蜕变。如今,其作战人员规模被美国评估为80万,远超也门政府军,控制着全国近三分之一领土和七成人口,扼守红海咽喉曼德海峡。更令人侧目的是其军火库:从仿制中国C802的“曼德”反舰导弹,到射程2150公里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再到可飞行2000公里的“见证者-136”无人机,这支武装的远程打击能力已逼近部分国家正规军水平。
尽管美国宣称其导弹“连航母油漆都蹭不掉”,但胡塞武装的战术逻辑十分清晰——用廉价武器消耗天价防御。一枚成本仅几千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足以迫使美军发射价值200万美元的防空导弹拦截;而宣称“击落F/A-18战机”的舆论战,更是在心理层面动摇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种“四两拨千斤”的非对称作战,让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直呼“像在打地鼠”。
胡塞武装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德黑兰的幕后支持。伊朗不仅提供导弹技术和零部件,更传授了自主生产的“秘籍”。从“圣城”巡航导弹到“萨马德-3”巡飞弹,胡塞武装的武器库中随处可见伊朗血统。这种支持超越了简单的军火交易,演变为战略层面的“代理战争”——通过胡塞武装,伊朗得以将影响力辐射至红海,直接威胁美国盟友沙特、阿联酋,甚至间接牵制以色列。
更关键的是意识形态的共鸣。胡塞武装自诩为“抵抗轴心”成员,将对抗美国与支持巴勒斯坦捆绑,声称“萨那永远是加沙的盾牌”。这种将局部冲突升华为宗教圣战的叙事,既赢得了控制区民众的支持,又吸引了中东什叶派势力的声援,使其在也门内战中始终占据道德高地。
胡塞武装的另一个杀手锏,是充分利用也门的地缘特性。控制红海沿岸三分之二海岸线的他们,背靠复杂山地与沙漠,构筑起深达60米的地下工事网络。这些“地道城”内设3D打印作坊、光纤通信系统,甚至能养殖信鸽传递情报,堪称游击战的终极形态。美军曾计算:用单价250万美元的钻地弹摧毁1公里地道,胡塞武装只需数日便能重建;若派遣地面部队清剿,可能重演阿富汗战争“每推进1公里牺牲50名士兵”的噩梦。
与此同时,胡塞武装将红海航道化为战略杠杆。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后,他们以“支持加沙”为由袭击美以商船,导致12%的全球海运贸易受阻。这种“掐住世界经济咽喉”的打法,迫使美国不得不在“展示武力”与“保障航运”间走钢丝。
特朗普的“彻底消灭”豪言,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焦虑。过去二十年,2万亿美元未能剿灭阿富汗塔利班,如今面对更狡猾的胡塞武装,单纯依赖空袭显然难以奏效。更棘手的是道德困境:也门2100万人急需人道援助,美军的每一次轰炸都可能制造新的“战争孤儿”,加剧国际社会的谴责。而胡塞武装“以民为盾”的战术,让华盛顿在舆论战场上节节败退——当特朗普身着休闲装观看“战争直播”的画面传遍全球,所谓“捍卫自由世界”的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深层次看,这场较量折射出国际秩序的重构。胡塞武装用2000枚廉价导弹挑战美军航母,本质是弱国对霸权的“技术游击战”。当无人机和巡飞弹技术扩散,传统军事强国的“降维打击”优势正在消解,战争不再是大国的专属游戏。正如美国智库所言:“我们擅长摧毁坦克,却对付不了藏在山洞里的无人机作坊。”
胡塞武装的“抗美神话”,既是中东乱局的缩影,也给世界敲响警钟。当大国沉迷于军备竞赛时,一支民间武装竟能用山寨导弹改写红海规则;当“精确打击”沦为昂贵的烟花秀,地面战的残酷真相再度浮现。或许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言:“真正的和平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正义的实现。” 在也门的焦土上,答案从来不在导弹的射程内,而在谈判桌的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