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当地时间3月23日夜间至24日凌晨,红海局势剑拔弩张,美军时隔17个月,首次空袭也门胡塞武装总部。

三轮空袭集中萨达省,胡塞导弹部队司令成重点目标,总部大楼被重型炸弹击穿,瞬间火光浓烟笼罩,沦为废墟。

美军还对通信中心、武器工厂等展开攻击,也门多地遭殃,连被扣押的“银河领袖”号也遭空袭。

此时,第三届巴勒斯坦国际大会在萨那照常举行,胡塞武装高层公开露面,彰显抗美的坚决。当下,胡塞武装以导弹攻击美航母与以色列本土,虽未命中,却让美以如芒在背。



高官遭除,局势升级

在也门局势陷入混乱的同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也迎来了新的高潮。以色列方面在近期展开了一系列针对哈马斯的定点清除行动,多名哈马斯高官在袭击中丧生,给哈马斯的指挥体系带来了沉重打击。

当地时间3月18日,以色列国防军和国家安全总局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对加沙地带数十个目标实施打击,其中包括被视为加沙地带政府领导人的埃萨姆・达利斯,多名哈马斯成员也在此次行动中被炸死。

仅仅5天后,即3月23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表示,以军对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进行空袭,打死了哈马斯高级官员伊斯梅尔・巴侯姆,此人正是接替埃萨姆・达利斯成为哈马斯在加沙的新任政府领导人。



消息人士称,以军无人机轰炸了纳赛尔医院外科部门,现场燃起大火,袭击还造成多人受伤,一些人伤势严重。

除了这两位最高领导人,哈马斯政治局成员巴尔胡姆也未能幸免。巴尔胡姆作为哈马斯主要金融和财务官员,在组织的资金运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的死亡,无疑给哈马斯的财政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此外,加沙城旅副指挥官艾哈迈德・萨尔曼・奥吉・希马利和该旅谢贾亚营指挥官贾米勒・奥马尔・贾米勒・瓦迪亚也被以色列找到并清除,这些军事指挥官的丧生,严重削弱了哈马斯的军事指挥能力。



据统计,哈马斯政治局20名成员中,已经有11人在加沙死亡,剩下的9个人中,有7个人隐藏在中东地区其他国家。

哈马斯加沙地区安全部队总司令拉希德・贾赫朱,汗尤尼斯安全部队司令艾曼・阿萨利赫,哈马斯武装运输主要负责人伊斯梅尔・阿卜杜勒・阿勒,加沙地区内务部门负责人马哈茂德・阿布・瓦塔法等,均死于定点清除行动。

另外,加沙地区事务委员会领导人伊萨姆・达利斯,加沙地区法律部长艾哈迈德・哈塔,加沙地区安全部门指挥官巴哈扎・阿布苏尔坦等人,也遭到了定点清除。



以色列的这些定点清除行动,使得巴以局势愈发紧张。哈马斯方面对以色列的暗杀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并誓言要进行报复。

然而,面对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情报能力,哈马斯在短期内可能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行动表示关切,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但目前来看,和平的曙光依然十分渺茫。



昔日强硬,如今沉默

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中,伊朗一直扮演着重要且强硬的角色。过去,伊朗在地区事务中展现出的坚定立场,让其成为了美国及其盟友在中东的一大劲敌。无论是在核问题上与西方的长期博弈,还是对地区内反美、反以势力的支持,伊朗都毫不退缩,尽显强硬本色。

在核问题上,尽管面临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多轮制裁,伊朗始终坚持其核计划的和平性质,拒绝在外部压力下放弃自身的核权益。

伊朗认为,其发展核能是为了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是合理合法的权利。这种坚持不仅体现了伊朗对国家主权的捍卫,也彰显了其在国际事务中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强硬态度。



伊朗对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从提供军事援助到政治声援,伊朗一直站在巴勒斯坦人民一边,反对以色列的占领和扩张。

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发起军事行动时,伊朗总是第一时间发声谴责,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巴勒斯坦抵抗组织提供支持,包括提供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员等,成为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背后的重要支撑。

在叙利亚内战中,伊朗也深度介入,支持叙利亚政府对抗反政府武装。伊朗派遣军事顾问和军事力量协助叙利亚政府,帮助叙利亚政府稳定局势,打击恐怖主义势力。



伊朗的这一行动不仅是为了维护与叙利亚的战略同盟关系,也是为了在中东地区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对抗美国及其盟友在该地区的扩张。

然而,面对近期也门胡塞武装总部被炸以及哈马斯高官遭以色列定点清除的严峻局势,伊朗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与以往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让国际社会不禁对伊朗的战略考量产生了诸多猜测。



内忧外患,权衡利弊

伊朗此番沉默,并非偶然,而是在内外部复杂因素交织下的无奈权衡。从内部安全层面看,伊朗面临严重渗透问题。近年来,伊朗高层屡遭暗杀,背后多有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身影。

2024年,前总统莱希、前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坠机,哈马斯领导人在德黑兰遇刺,凸显伊朗内部安全体系漏洞百出。以色列借助安插的间谍获取行动信息,屡试不爽。

伊朗虽开展清查,如2024年7月底哈尼亚遇刺后逮捕20多名来自军队及情报机构的嫌疑人,9月底革命卫队又抓获12名摩萨德间谍,但大量间谍早已扎根,难以清除。



以色列针对伊朗及黎巴嫩真主党布局情报工作近20年,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曾称情报部门最高官员竟是以色列间谍,存在“腐败团伙”窃取核安全等重要机密。

2018年,摩萨德安插的20个间谍获取了核档案存放地点及建筑内部结构图。如此严峻形势下,伊朗军事决策极易因间谍泄密而失败,行动不得不慎之又慎。

国内经济困境也极大掣肘伊朗。自2018年美国重启制裁,伊朗石油出口锐减,外汇收入大幅缩水,财政压力剧增。



同时,通胀飙升,2024年4-5月通货膨胀率高达54.6%,货币价值相较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时跌去十分之九。经济困窘限制了军事投入,使伊朗难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

外部环境同样严峻,伊朗面临巨大国际压力。美国及其盟友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与政治影响力,对伊朗形成强大威慑。美国部署大量军事力量,随时可发动打击,还联合他国孤立伊朗,限制其国际话语权。

在巴以冲突和也门局势中,美国坚定支持以色列和沙特,伊朗若贸然反击,极可能招致美国直接军事干预。而且,国际社会对伊朗军事行动看法不一,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不希望伊朗卷入冲突,这也让伊朗决策时需兼顾国际舆论。



战略考量上,伊朗构建“抵抗之弧”,支持也门胡塞武装、哈马斯等增强地区影响力,对抗美以霸权,但这是长期布局,需谨慎权衡行动利弊。

伊朗或许在等待恰当契机,以最小损失实现战略目标,当前也在积极探寻外交方案,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为自身争取战略空间与时间。



结语

在中东这片风云变幻的土地上,也门胡塞总部的冲天火光与哈马斯高官被清除后的动荡,无疑给地区局势蒙上了更为厚重的阴霾。伊朗的沉默,虽在当下看似格格不入,却绝非无的放矢。

展望未来,伊朗的每一次抉择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它若持续隐忍,也门胡塞武装与哈马斯在抵抗之路上或面临更多艰难险阻;可一旦打破沉默,又极有可能引发地区局势的连锁反应,战火或将进一步蔓延。

国际社会也需密切关注,如何在复杂局势下推动各方对话,为中东带来真正的和平曙光。伊朗的下一步动作,将成为观察地区走向的关键风向标,世界正拭目以待,看中东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能否迎来转机与安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