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评论员 程千凡
日本超市货架上的米袋仿佛突然生了金鳞,在三月微凉的空气里泛着冷光。4172日元的标价签像片薄刃,轻轻划破了主妇们精打细算的账本,也割裂了日本人对“米袋安全”的永恒信仰。这袋五公斤的越光米,正在成为照见这个岛国经济肌理与社会神经的琉璃镜。
米价已连涨十一周,恰似春潮拍岸,每七日便涨高寸许。去年夏日的“令和米荒”恍若未远,空荡的货架与焦虑的目光仍在记忆深处投下阴影。政府仓廪里沉睡的储备米终于被惊醒,竞标公告如石子投入池塘,却只激起几圈转瞬即逝的涟漪。农水省官员们端着茶盏分析说,是商家囤积造成了流通假象,仿佛这样就能消解米袋上的金粉正在灼痛民生的尴尬。
东京都心的超市里,穿和服的老妇人对着米价牌出神。她或许想起昭和年间,一袋米能换半匹绸缎;又或许记起平成初年,丈夫用半个月工资扛回的白米堆满仓房。如今这袋标价4172日元的越光米,恰似时光长河里漂来的诘问:这个以“稻作民族”自矜的国家,怎会让主食变成奢侈品?
首相官邸的灯火彻夜未眠。石破茂在自民党会议上攥紧的拳头,像极了要攥住流散的民心。追加投放储备米的承诺掷地有声,可官房长官先前宣称“储备充足”的余音尚在梁间游荡。人们开始怀疑,那些存在低温仓库里的稻谷,是否早已在账面数字中发霉?就像怀疑政客们的承诺,总在媒体镜头前光鲜,却在现实泥泞中打滑。
米价疯涨的表象之下,暗流早已涌动多时。东北农区的老农望着龟裂的田垄叹息,极端天气正在撕碎他们传承百代的农谚;大阪商社的年轻社员盯着期货曲线皱眉,国际粮价波动如海啸般冲击着岛国脆弱的供应链;主妇们在厨房计算着饭勺的起落。这袋“越光米”,突然成了丈量日本经济韧性的标尺。
储备米投放的迟缓,恰似日本应对危机的典型舞步——总在危机酿成风暴后才迟迟展开遮阳伞。官僚机构转动如老旧的座钟,商人的囤积本能却敏捷如狸猫。当政府还在计算投放量的百分比,市场上的米袋早已在货架间开始了它们的流浪。这出荒诞剧里,最无辜的观众是那些捧着饭团站在便利店门前的上班族,他们突然发现,连最便宜的便当都在涨价。
米价上涨的涟漪正在扩散。这个自称“食在日本”的国度,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饮食革命。米价上涨不仅是经济数字的游戏,更是对日本社会心理的叩击。这个国家曾以“一亿人皆中产”自豪,如今却在主食价格前显露出脆弱的肌理。那些储备米若不能化作及时雨,恐将酿成更深的信任危机。
超市里的米袋仍在等待它的归宿。4172日元的标价签下,折射着日本经济的晴雨,也映照出这个岛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