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3月25日报道:德国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之一维尔纳·巴特纳的大型展览“傻瓜,离开避世之所吧”近日在余德耀美术馆举行,这是艺术家在亚洲的首次机构个展。这位20世纪末德国艺术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曾对中国艺术界也有深远影响,他在汉堡美院担任教授,执教长达30年,有许多中国青年慕巴特纳之名赴德求学。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画家曾经人手一本巴特纳的画册。
展览通过几个关键节点梳理其创作轨迹,呈现46件重要作品中包括39幅油画和一组由7件小木雕构成的早期雕塑创作,全面回顾艺术家1979年至2024年的艺术生涯。
1970年代末西德兴起一场艺术运动“新野兽”,巴特纳所在三人组的出现在整个德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他们在创作中展现出黑色幽默,意在撼动当时受僵化概念主义束缚的艺术界,所倡导的“坏画的乐趣”,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灵感源泉,更“点燃”了整整一代年轻画家的激情,
什么是“坏画的乐趣”?走进展厅,穿着格子衫的恐龙、抱着吉他的尼斯湖水怪、围抱在一起的呆头鹅……许多画作以异状的动物为主角,对观众而言视觉体验是颠覆性的,色彩构图又是严肃的。
画中所暗藏的伏笔,常常指向画面之外。如一幅《五只鹤与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笔记草图》,画面左边是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素描手册,右侧则是前后堆叠挤在一起的鹤。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从未出现过鹤,实际上达尔文是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赫赫有名的雀鸟来解释他的理论。因而制造冲突与荒谬感,成了巴特纳贯穿创作生涯的信条,他的画中常常反复出现异化而变形的动物。
巴特纳还喜欢在作品中强行拼合丝毫不相关的事物,身体局部、动物、植物、工具,以一种令人莫名其妙的方式相结合。他经常运用转喻或隐喻的手法进行创作。换言之,图像成为某种保护事实或情感内核并将其与残酷现实相隔绝的盾牌。这已成为巴特纳的艺术方法论和视觉语言,他将其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巴特纳带来的艺术风格。当1970年代末西德的“新野兽”运动如火如荼时,几乎同一时间的中国也涌现出全新一代艺术家。在北京,后来成为“星星画会”成员的艺术家们于1979年举办了首次展览,由此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尽管在中德两地发生的时代变化相隔7353公里,但它们却共享着相通的精神内核,皆是黑格尔称之为“时代精神”的体现。此次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维尔纳·巴特纳的作品,亦是向当时在世界各地同时兴起的“绘画的新精神”致敬。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