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在我国,县级以上区划的党委和政府内部,为啥要设那么多副职?县级副职越来越多,又会不会造成行政系统层面的人员及资源浪费呢?



“县级副职”的历史沿革

要解答以上这些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拨“副职”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及沿革,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系统里正职搭配副职的模式从数千年前就存在,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体制下的郡县制开始盛行,逐渐取代曾经诸侯分封的行政体制。

在那个时期,郡守的地位就和如今正处级的县长差不多,是郡县区划的最高行政长官,在郡守为中心的行政班子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副职官员,一般就是分管郡县区划内行政事务的副手“郡丞”,以及分管郡县区划内军事事务的副手“郡尉”。



“郡丞”、“郡尉”与“郡守”的关系就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和副县长,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郡县制体系下,我国地方行政系统普遍采用“一正两副”的配置模式。

当然到后来,县级班子内部的副职职务越来越多,譬如隋唐时期的长史、司马、别驾,宋朝时还有负责监管县级政府行政官员的副职职务“通判”,有点像今天副处级的县纪委书记,明清时期更加复杂,一个知府下面设置的副职岗位多如牛毛。



今天的县级副职

刚才说了古时的情况,但咱要知道,中国古时是封建帝王制,皇帝就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唯一最高集权者,今天不同了,我国实行“党领导政”的执政方针,也意味着各级区划的行政班子,除了区划政府外还增设一个区划党委机构。

党委实权在政府之上,级别与政府平级,就使地方行政班子的正副职设置更加复杂,在县级区划中,实行“四套班子”的基本制度,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这四套班子的一把手都是正处级,也就是正职领导。



其余领导干部都是副处级,譬如常规的副职岗位“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这些职务名称里就带“副”字儿的岗位。

以及其他一些副处级岗位,譬如县纪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县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的部长等等,都是副处级,也是县级区划内部的副职。

再细分得话,每个县还下设很多局级单位,如县国税局、财政局、地税局等,其正职领导为正科级,副职为副科级,由此可见,都不说县级以上的区划,单是县级行政班子里,就已经有非常多副职岗位了。



设置副职岗位的必要性

那为啥要这样设置呢?副职多了有什么好处?设这么多难道不会造成资源和人员上的浪费么?咱们一个个来解答!

先说行政系统设置副职岗位的意义在哪里,首先当然体现在专业分工的需求上,你想想如果一个系统只有一个正职领导,他包揽和管理所有事务,他管得过来么?

就算他24小时、365天全年无休,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点儿失误不犯,这时就需要副职干部为其分摊工作,分别管理和处理不同的事项,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县委县政府要分出去那么多不同部门!



而且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地区所要面对的现代化管理事项越来越多,经济及人口增速也呈上升趋势,国内各个县级及以上区划所要面对的事务只增不减,这也是很多县行政班子中副职在增加的原因。

有官方数据统计,在我国一个地方政府每增设一个副职岗位,就能够为当地市长会议节约32%的额外时间,使地区文件批复的效率提高惊人的25%,增设副职的意义显而易见!

再说人员浪费的问题,当然也是不存在的,地区副职本就是一个极好的政府用于培养及储备人才的天然“仓库”,副职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能有效向正职领导学习汲取经验,并迅速成长,使之成为我国地区正职领导干部的最优储备站。



现实例子很多,譬如中组部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就职于地方正省级的领导干部中,有93%都曾于不同的副职岗位任职及锤炼,这怎么能说是人员浪费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资料: 百度百科《郡县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A1%E5%8E%BF%E5%88%B6/1859555



百度百科《县处级副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E%BF%E5%A4%84%E7%BA%A7%E5%89%AF%E8%81%8C/45193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