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红军历经艰难,成功占领贵州遵义。此时,红军正深陷困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一路上损兵折将,前途未卜。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召开。

这场会议在激烈的讨论与艰难的抉择中持续进行,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每当毛主席回想起遵义会议,总会感慨道:“遵义会议上,少了他是不行的,他投了最关键的一票。”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饱含着毛主席对此人的高度认可与深深感激。那么当年起决定作用的人究竟是谁呢?

接受新思想

1906年,王稼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1913年,7岁的王稼祥踏入厚岸村小学的大门,开启了启蒙求学之路。

考试中,他屡屡拔得头筹,优异的成绩在一众学生中格外耀眼。无论是晦涩的诗词,还是复杂的算学,他都能轻松掌握。超越常人的智慧展露无遗,也因此深受老师的喜爱与同学们的钦佩。



1922年,16岁的王稼祥踏入了安徽南陵的乐育学校学习,不久后,他又辗转至安徽芜湖的圣雅阁中学继续求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也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

1925年,全国各地的爱国活动如浪潮般热烈开展。一天,王稼祥的同学急匆匆地跑到他面前,激动地说:“稼祥,现在爱国活动到处都在进行,咱们不能置身事外啊!”王稼祥听了以后,点头说:“没错,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更应该挺身而出,这对国家太重要了!”



于是,在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王稼祥和同学们忙碌的身影。王稼祥站在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说道:“同胞们,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退缩,要用我们的力量,为救亡图存而奋斗!”台下群众纷纷鼓掌,爱国的热情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

1925年冬,王稼祥背上行囊,奔赴苏联展开了长达五年的学习生涯。直至1930年2月,他才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1930年3月,王稼祥与任弼时、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即将奔赴中央苏区。到了中央苏区,王稼祥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一头扎进工作中。他凭借自己在苏联所学和回国后的经验积累,为宣传革命思想不遗余力。



1931年1月,组织又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的总编辑。

王稼祥与毛主席的思想共鸣

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胜利结束,战场上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欢呼声与庆祝声交织在一起。此时,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稼祥站在阵地上,望着眼前胜利的景象,心中却思绪万千。



在苏联学习时,他接触了大量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并回国投身到革命实践中。尤其是经历了这次战斗后,他愈发深刻地察觉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认知让他内心满是急切,渴望能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真正融入到实际革命工作里。

一天,王稼祥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处。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叩响了门,在听到熟悉的“请进”后,王稼祥走进屋内。毛主席微笑着起身相迎:“稼祥同志,快坐,找我有什么事呀?”



王稼祥说道:“经过这次战斗,我对理论和实践的差异有了更深感触,想和您好好聊聊。”随后,两人就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谈,毛主席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对这个浑身透着书生气却满是真知灼见的王稼祥十分赏识。

交谈结束后,毛主席兴致颇高,写下一副对联送给王稼祥: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王稼祥一看,立即赞叹道:“好,很好!而且您的字有自己的风格,令人佩服!”此后,王稼祥在中央担任了诸多重要职位,其中与苏联方面的交流工作占据了很大比重。在频繁的沟通往来中,他对两国国情、革命发展路径的差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1931年10月,王稼祥肩负起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重任。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稼祥和毛主席都成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他深知自己将为革命事业承担更多责任。



但是毛主席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受到排挤,王稼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在会议上据理力争,试图为毛主席争取公正的对待,可每次都遭到打压。

是他使毛主席遵义会议上崛起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中,王稼祥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战事中,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那天,王稼祥正与战友们在前线商讨作战计划,敌人的空袭毫无征兆地袭来。王稼祥躲避不及,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一块弹片深深嵌入他的身体。



经过紧急抢救,王稼祥脱离了生命危险,可由于伤势过重,他无法行动,只能躺在病床上养伤。日子一天天过去,养伤期间,王稼祥听闻红军10月份就要开始长征的消息,顿时忧虑起来

他看看自己还未愈合的伤口,又看看简陋的医疗环境,无奈地叹了口气。伤口愈合得十分缓慢,稍有不慎就会感染,每一次换药都疼得他冷汗直冒。

终于,红军正式启程的那天来临了。正当王稼祥满心失落,以为自己要被留在后方时,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中央军委派人来了。来人走到王稼祥床前,恭敬地说:

“王稼祥同志,军委派我们来接您,这是给您准备的担架和马匹,还有专门的医疗人员随行,务必保障您能跟上大部队。”



王稼祥又惊又喜,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紧紧握住来人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这样,在众人的帮助下,王稼祥坐上担架,跟上了长征的队伍。

很久之后,王稼祥偶然得知,这一切周密的安排竟是毛主席特意交代的。这份恩情,他铭记在心,也更加坚定了追随毛主席、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在长征的艰难行程中,红军屡遭挫折,王稼祥忧心忡忡,他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于是率先向毛主席提出召开遵义会议的建议:“如今形势严峻,只有开会重新规划,咱们才有出路。”毛主席深表赞同。



王稼祥立刻行动,第一个找到张闻天:“洛甫,现在得让毛主席出来领导,开个会扭转局势。”张闻天当即点头:“我也正有此意,全力支持!”

之后,王稼祥又与聂荣臻促膝长谈,两人一拍即合。同时,毛主席也与周恩来、朱德等交流想法,获得支持。

1935年1月,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遵义会议如期召开。博古在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时,一味将失利归咎于客观因素,诸如敌人过于强大、物资匮乏等,对自身指挥与战略上的严重失误避重就轻。



他的这番说辞,让在场原本对他和李德等人还抱有一丝期待的人,彻底寒了心。与会众人面面相觑,大家开始清晰地意识到,中共最高领导核心确实到了关键时刻,急需一位能引领正确方向的领导者,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有20多人参会,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只有7人。由谁率先发声支持毛主席,大家都有些迟疑。这时,王稼祥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我认为红军的领导权应该交给毛泽东同志!”他的话打破僵局,赢得众人响应。



毛主席的支持率本来就很高,不过在票数上,他还是跟王明不相上下,所以在最后关头,王稼祥投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票!

多年后,毛主席感慨:“遵义会议没有王稼祥不行,他投出关键一票,起了决定性作用。”

1981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国60周年,中央根据王稼祥在我国革命事业和长征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把他列入党成立后38名杰出领袖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