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定西漳县新寺镇大柳树村的马志娴家,随处可见她精心创作的剪纸和绘画作品。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线条,无不展现出她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只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寄托自己的精神。我不剪悲观的内容,只剪那些让人看了欢喜、乐观向上的,所以每个作品都透着喜气。”传承人马志娴笑着说。

近年来,漳县以“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非遗保护体系,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实践路径。


马志娴剪纸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政府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了盐川秧歌的魅力,这让我们传承的劲头更足了!”盐川秧歌传承人李晓艳说。

花儿传承人蔡兔生走进校园授课,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花儿的曲调、歌词,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漳县第二中学学生张瑞兴奋地表示:“以前对咱漳县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通过传承人蔡兔生老师的教学,我学会了唱花儿,觉得特别有意思,以后也想将我们的非遗继续传承下去。”

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漳县久久为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每年定期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了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盐川秧歌、漳县花儿等精彩节目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漳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井盐传习所的科学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这里参观体验,能成为这里的讲解员,为更多人讲解我们的漳盐文化,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和自豪。”井盐传习所讲解员王江珧说。

在全国第四次文物工作的推动下,漳县在文物遗址保护与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井盐传习所经过精心修缮,风貌焕然一新,参观者可以直观感受到古代井盐生产的流程与工艺。


漳县盐史馆(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漳县以文物遗址为核心,打造特色旅游线路,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游客在参观文物遗址的同时,还能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漳县文物遗址的价值。

游客张佳慧感慨道:“来到漳县,参观了这些文物遗址,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对这里的井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收获满满。”

“下一步,漳县将精心呵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结合文物‘四普’的成果,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文物遗址的日常巡查与维护。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漳县文化馆负责人说。

如今,漳县正以坚定的步伐,在非遗传承与文物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文/李全)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