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前言

XiLieQianYan

研究地质的前辈常把矿物比作解读地球的文字,笔者也常常思索每种矿物究竟意味着何种文体。它们应该并非全是严肃的科学论文,应该也有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浪漫主义的一面。本系列科普希望以文艺/趣闻为载体向大家介绍多种常见矿物,建立起矿物和生活、科学和诗意的联系。


图1中国各时期的玉器(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比德于玉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图1)。四大名著中玉石无一例外的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暗线:

《水浒传》封印天罡地煞,记录个人命运的石碑;

《三国演义》众人争相抢夺承应天命的玉玺;

《西游记》的美猴王本是石猴;

《红楼梦》更是原名《石头记》,叙说“宝玉”的故事。

有趣的是,不同于茶、丝绸等中国符号早已流行海外,玉更多表现出华夏文明的独特性,是东亚文化圈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何理解玉文化随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背后的矿物岩石学联系,实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玉为“兵”

YiYuWeiBing


图2《越绝书》引文原文

“兵”在古文中翻译为“工具”。收录吴越地区春秋战国历史的《越绝书》中有言:“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图2),记载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轩辕氏和神农氏争霸时,将石头加工作为工具;黄帝主宰中原后,用玉作为工具;大禹之后,用铜冶炼工具;现在的楚王,用铁铸造工具,这正是圣明君主领导下时代发展的特征。故事中对文化发展的划分恰与西方科学史划分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暗合。但不同的是《越绝书》中多插入了一个“以玉为兵”。再结合中国红山遗址、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图3),有学者提出猜想:是否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多经历了一个“玉器时代”?


图3红山玉龙(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然而从现代地质学的观点看来,这一讨论可能自身就具有问题,因为“玉”在今天的定义就属于“石”。宝石学定义:玉是自然界中颜色美观、质地细腻、光泽柔润、由单一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具有美观性、耐久性、稀少性的特点。用许慎《说文解字》来说:漂亮的石头就是玉(石之美者为玉)。然而人对美的感受是十分主观的,这便导致了“玉石”和普通石料的区别也非常模糊。如化学成分同样是碳酸盐,足够白净美观的可以称为“汉白玉”,而含有杂质不够细腻的就叫“大理岩”(图4)。再结合到《越绝书》中的情景,个人猜测故事中的“玉”可能就是特指某种性能更优越、外观更美观的石料,相比于先前用作工具的常见普通“石”,工艺和生产力发生了进步。正如青铜和铁都是金属,不也把“金属时代”划分成了两个时期吗?只是限于先秦朴素的科学认知,文中“石”和“玉”的材质已不可考罢了。


图4故宫汉白玉雕刻的台阶(左)和常见大理岩(右)


玉为“礼”

YiYuWeiLi


图5祭祀天地四方的六件玉器(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随着金属工艺的发展,多数石料工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内卷过后,石头不再承担砍伐、耕作、战斗的职能,但其中美观者在“下岗风波”中还是找到了就业岗位,即作为礼器和权力的象征。玉由于其自然形成的特性和美学特征,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沟通天地的职能。《周礼》要求:“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图5)”。而中国封建王朝讲究“受命于天”,既然玉是与天沟通的媒介,也就逐渐被权贵垄断。现代汉语中“玉”和“王”两者只有一点之别,而这一混淆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图6)!秦小篆中的“玉”和“王”几乎一模一样,只有三横距离上的区别,为了更好的辨识两字,才在后来的字体中给“玉”字加上了点。


图6“玉”和“王”字演化

不过玉毕竟也是石头,它尽管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但远未达到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的地步。所以皇家更多通过严格限定玉器的形制,来体现自己的权威。也正因玉石原料不那么罕见,玉制配饰在士人阶级也爆发出了强烈的活力,被加工为常见的饰品,赋予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孔子认为玉有十一种美德(图7),和儒家提倡的“君子”非常相似。


图7玉的品质和代表的德行

仔细看孔子所赞美的玉德,本质上是由于中国常见玉石的组成并非矿物单晶(可以理解为玉米粒)而是矿物微晶的集合体(可以理解为窝窝头)。如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中,和田玉是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集合体(图8);蓝田玉是方解石、角闪石、云母集合体;岫岩玉是透闪石、蛇纹石集合体;独山玉是斜长石、黝帘石集合体。即使是明清才逐渐流行的翡翠(图9),也是硬玉和各类辉石以及少量其他矿物的多晶集合体,并非各类宝石仅由单种矿物的大颗粒晶体构成。


图8和田玉


图9翡翠


玉为“愿”

YiYuWeiYuan


图10硬玉(左)和软玉(右)

由于玉石不同于宝石晶体,所以玉石通常也不会像刻面宝石一般切割加工,而是更讲究量体裁衣的巧思。中国常见玉石常按其中主要矿物的材质划分为辉石玉(如翡翠)和闪石玉(如和田玉)。辉石族矿物的硬度更高(莫氏硬度高于7)又称硬玉,与之对应的闪石玉又称软玉(莫氏硬度低于7)。前者通常追求高透明度和玻璃光泽;后者则以油脂光泽和色纯温润为佳(图10)。对不同玉石进行加工时,自然也会先考虑玉石的材质,采用合适的加工手段。又因为玉石本就是矿物集合体,常常具有多种杂质矿物。这些杂质或可带来别样的颜色,或可带来不同的质感,玉雕师傅也因此需要对玉料进行判断和裁决。这样的加工过程大大增加了“人”在玉制品中的重要性,也导致玉器成品常蕴含着主观的表达,承载着人的追求和愿望(图11)。


图11巧雕的玉器

进入当代,玉背负的“权”和“礼”属性不断降低。问询佩玉者携带玉的原因,更多的回答是“亲友相赠保平安”;带有斜王旁(玉字部,如:瑶、琪、珂等)名字的朋友,取名原由也是“父母希望我幸福美好”。在汉字简化时,“国”字的口部内曾被简化为“王”字。郭沫若先生提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不如多加一点改为“玉”字。玉所承载的“德”变成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被《国家人文历史》评为镇国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也搬出了皇宫,被置于北海公园供大众欣赏(图12)。因为玉器的贵重与否,远不止于材料本身,而是它究竟蕴含着什么文化内核,承载了多少历史记忆。


图12北海公园的渎山大玉海(图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从地球深处的矿物结晶到文明殿堂的精神符号,中国玉器其实是一面镜子——照映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红山玉龙的朴拙、在拍卖场惊叹翡翠首饰的精致,其实慨叹的不只是矿物的自然性质,更是矿物之美和中国文化之美产生了共鸣——你从玉这面镜子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德”。

| 系列往期内容

作者/ 李林曦

美编 /陈永焱

校对 /刘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