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53亿票房稳坐全球影史第五时,国产动画的狂欢与争议被同时推向了顶点。

有人高呼“国漫崛起”,有人质疑“特效堆砌”,更有网友自嘲:“原来我们不是在看电影,是在给民族自信充值。”



票房神话背后是技术奇观与民族情绪的“双向奔赴”

《哪吒2》的票房轨迹堪称魔幻:8天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21天横扫全球动画电影市场,日均收割1亿票房的速度让真人电影望尘莫及。

导演饺子用五年时间打造的视觉盛宴——红衣哪吒浴火重生的粒子特效、冰封千里的水墨风战场、百万锁链同屏厮杀的恢弘场面,确实让观众直呼“每一帧都在烧钱”。

但更深层的驱动力,是观众对“中国制造”的情感投射。

当影片冲进全球票房前五,打破好莱坞垄断时,“为中国电影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催生了“三刷五刷”的票房奇观。

有网友坦言:“明知是特效炫技,但看到‘全球第五’的新闻,还是忍不住再买一张票。”

讽刺的是,这种“票房爱国主义”也暴露了隐忧:影片海外票房中,欧美市场仅占零头,主要贡献来自东南亚和海外华人。

外国观众更多被特效吸引,而对哪吒与敖丙的宿命纠葛、东方哲学内核一头雾水,所谓“文化输出”,更像一场自嗨的独角戏。



哪吒与敖丙的羁绊本可深挖人性善恶,却沦为“不打不相识”的爽片逻辑;李靖夫妇的亲子关系本该引发共情,却淹没在特效轰炸中。

网友戏称:“看完电影只记得哪吒炸了东海,却忘了为什么要炸。”

冯远征对真人电影的批评,反而成了《哪吒2》的镜子:“当动画电影沉迷技术崇拜,是否也丢掉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