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大学今年推出的Waipapa Taumata Rau必修课程(简称WTR,核心内容是本土知识体系或案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新西兰行动党对该课程强制国际留学生学习新西兰历史、《怀唐伊条约》以及毛利文化提出了质疑。

这场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课程设置的讨论,实则触及了教育本质、文化认同与国际教育价值等深层次问题。


01

教育的本质

技能传授还是文化浸润?

行动党高等教育发言人Parmjeet Parmar呼吁奥克兰大学取消WTR必修课,建议将其改为选修课。

她直言,WTR必修课侧重于新西兰的历史和文化,对工科或商科学生未来的工作无法起到直接帮助。

她的观点无疑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教育观——学生,尤其是支付高额学费的国际留学生,应当专注于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


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大学教育的多元价值。

奥克兰大学的回应则体现了更为全面的教育理念:通过地方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在环境,培养跨文化能力。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纯粹的技术教育已不能满足复杂职场需求,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正成为雇主看重的核心素质。

02

国际教育的价值

专业证书还是文化体验?

新西兰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Colly Zhou提到,中国留学生群体对WTR必修课有着不同见解。

部分留学生担忧WTR必修课会产生额外的学业负担;

而支持者则看到了其中的长期价值,尤其深入了解新西兰历史和文化,可能会更容易融入新西兰社会。


奥克兰大学学生会主席Gabriel Boyd就是支持WTR必修课的一员。

Boyd表示,这样的课程可以为留学生打开独特的视野,拓展思维。未来无论在哪个国家工作或生活,都可能会受益匪浅。

正反双方观点的碰撞,带来的思考是,如果国际教育仅止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所在国文化的理解,那么留学体验是否太过单薄?

03

必修和选修之争

一刀切还是灵活多样?

说到底,WTR课程之所以引发讨论,是因为奥克兰大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这一决定影响7千多名学生,包括国际留学生在内。

校方坚持必修也有其考量——确保所有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能力。

反对者希望将其改为选修,也有合理之处,最起码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

或许折中的办法是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关键在于,如何在保证核心价值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度的自主空间。


全球人才流动正在加速,文化理解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克兰大学的这一课程改革,本质上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宏大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是仅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具人,还是兼具专业素养与文化智慧的全面发展者?

这场争论没有简单的对错,但无疑值得每一位教育参与者的深思。

对于国际留学生而言,短暂留学时光中获得的文化浸润,或许比专业知识更能成为终身受用的财富。

本文部分引用自 Duoya Lu

https://www.rnz.co.nz/news/chinese/545822/article

https://www.rnz.co.nz/news/chinese/545823/mandatory-nz-history-course-at-auckland-university-spurs-debate

关注新西兰早知道,了解更多晨间新闻

关注这才是新西兰,获取每日最新资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