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打扫卫生的时候,经常可以在抽屉、柜子等地方翻出各种根本用不上的杂物。
这些看似有用的物品,正在慢慢占据家里的储物空间。然而,平时根本就用不到,丢掉又觉得可惜,攒着攒着就变成了“垃圾”。
听我一句劝,家里最好别囤这8种物品,它们都是隐形的“空间杀手”。打扫卫生的时候,把它们都清理掉,可以有效提高生活品质,释放储物空间。
一、外卖餐具"收藏癖"
现状:每次点外卖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还没用的一次性餐具,感觉扔掉太可惜,就收藏起来。
真相:90%家庭从未用完过囤积餐具,而且一次性餐具的卫生和健康性都比较低。
建议:保留3-5套应急就行了,其余随用随弃。
二、旧衣“博物馆”
现状:破旧、换季、不能穿的旧衣服,觉得扔掉太可惜,都藏在衣柜里占地方。根据统计,人均闲置衣物达32件。
断舍离法则:破旧的、超过两年没穿的衣服,立即处理掉,释放衣柜的空间。
处理方法:旧衣改造、捐赠、环保回收。
三、赠品“迷恋症”
典型症状:每次看到有赠品的商品出售,以为有利可图,就算商品不需要也忍不住想要买。
质量真相:赠品一般质量都不好,85%赠品使用不超过3次(消协数据)。
清醒法则:不需要的赠品当场拒收,拿回家也是占地方。
四、酒店用品“收集狂”
尴尬现实:住酒店的时候,客房里面有各种一次性的牙刷、牙膏、梳子、小肥皂等物品。有些人觉得,不拿白不拿,结果带回的小瓶装90%被遗忘。
环保悖论:这些小瓶装的东西,质量本身就比较普通,而且重复包装,反而制造新垃圾、
正确姿势:只带走真正需要,并且未开封的用品,多了也是占地方,而且不会去用。
五、塑料袋“黑洞”
惊人数据:日常购物、买菜的时候,都会用塑料袋装着。很多人会留着塑料袋,方便平时装东西,或者直接当垃圾袋来使用。有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家庭年均囤袋超500个。
收纳困局:塑料袋拿回家之后,随便抓成一团就往柜子里面丢,不仅看着杂乱,还容易滋生细菌、病毒。
破解方案:备置塑料袋收纳盒,把干净的大袋子留着就行,中小袋子用不上就扔了吧。
六、瓶罐囤积“怪圈”
健康隐患:各种饮料、调味品等罐子,感觉有用就留着。然而,长期使用塑料瓶,可能会出现有害物质析出,而且太占地方了。
实用真相:仅5%瓶子会被二次利用,大多数都闲置了。
替代方案:购买正规收纳容器,用着健康,而且还好看,一个瓶子就可以用很久,不用觉得心疼。
七、小家电“坟场”
消费陷阱:网购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各种网红小家电产品,真的是中看不中用,网红产品闲置率高达67%。平时不会用,放着占地方,扔掉又觉得可惜。
决策原则:买东西不能头脑一热就下单,仔细考虑自己有没有需要。
止损策略:东西买了之后,如果半年时间都没有去使用,最好还是尽早转卖。
八、书籍"养老院"
纸质书困境:现在人们看书,更多会选择电子书,想要什么书籍自由切换,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纸质书籍,年均自然损耗率达15%,还会有积粉尘、发霉的困扰。
空间代价:1平米储物=3000元房价成本(以二线城市计)。
活化方案:建立读书社群,读完的书籍,可以进行二手流转。
如何让家里保持干净整洁?
72小时原则:入手新物品,3天内没有使用,可以考虑处理掉。
1:1替换制:新增1件物品,家里就必须淘汰1件物品。
可视化收纳:所有物品必须"看得见、拿得到"。
季度清理日:设定固定断舍离时间节点,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一次“大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