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这个资质。”
当所有人都希望叶剑英能够在周总理的葬礼上为其念悼词的时候,叶剑英说出了这句话。
在众人眼中,叶剑英与周总理相互扶持几十年,于情于理,他都是最适合念悼词的人,可叶剑英却拒绝了。
难道说两人几十年的交情都是假的吗?这件事当时也一度将叶剑英推上了风口浪尖,惹人众议,其实这件事儿实则另有隐情。
叶剑英与周恩来的相识是在青年时期,机缘巧合之下,两人在黄埔军校相遇相知,偶然的谈话,让两个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与理想抱负。
自此之后,两个人的相处方式就如同密友一般,经常会聚在一起探讨社会以及时局发展等问题,在周恩来的介绍之下,叶剑英也萌生了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可无奈彼时他的身份并不允许他这样做。
周总理知道他的理想抱负,也知道他的身不由己,只得劝导他好好把握住当下,不要太过于心急,只要前进的方向对了就好。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叶剑英时刻把周总理的劝诫记在心里。后来局势发生变化,叶剑英在周恩来的引领下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个人终于能够站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出发,这一并肩就是几十年。
在一起工作期间,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勉励,两个人的感情也随之愈发深厚,成为了无话不说的革命战友。
后来周总理因病住院,期间叶剑英时时前去探望关心,并借此机会干扰周恩来的工作,让他谨遵医嘱好好的休息养身体。
因为他非常清楚周总理的做派,表明上答应的好好的,实际上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人前装作好好休息的样子,人后指不定又在忙什么工作呢。
周恩来住院期间总是一如既往的以工作为重,警卫员虽然也会忍不住的劝一劝,可毕竟周恩来是他们的领导,就算周总理不听劝导他们也不敢说什么,这时候,叶剑英的到来就成了警卫员的救兵。
为了让周总理能好好的休息,叶剑英每次都会在医院呆很久,尽可能的给周总理的工作“捣乱”,不让他有任何的可乘之机。
周总理也十分懂得叶剑英的心思,所以他也时常会把叶剑英的劝导放在心上,尽可能多的好好的休息。
除此之外,为了给周恩来更好的休养环境,叶剑英还自掏腰包改善了医院的住宿以及饮食条件,甚至还给医院配了一台电视机,就是为了能够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尽心尽力的照顾周总理。
后来,由于工作变动的原因,叶剑英去医院探望周总理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即便如此,叶剑英一有时间就会打电话关心一下周恩来的身体状况,从来没有忘记这位帮衬着自己的老战友,老朋友。
如此看来,叶剑英与周恩来之间交情匪浅,可为什么叶剑英会拒绝为周总理念悼词呢?其
实,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叶剑英的身份已经不同于往日了。
那时候,叶剑英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交出了所有的事务挂了一个虚名。
如果仅仅代表好朋友的身份参加这场葬礼,叶剑英是非常乐意念这个悼词的,但是周总理的葬礼那是全国瞩目甚至是世界瞩目的,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并不适合。
所以,他向众人提出了一个更适合念悼词的人,邓小平。
邓小平与周恩来的相识也是非常早的,两人曾都在法国留学,作为学长,周恩来始终对邓小平照顾有加。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邓小平回忆起了和周总理的关系:“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就在一起住,对于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全国人民都尊重他。”
所以除了工作伙伴之间的情谊,邓小平对周总理更多的则是对兄长的爱戴与敬重。
如此可见,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后来邓小平与周恩来同在党内工作,周恩来也始终默默支持着邓小平,甚至很多次邓小平能够独当一面挑起国家发展的大梁,也与与周恩来的支持与信任密切相关。
可以说,周总理对邓小平有知遇之恩,更有兄弟之谊。无论是按资历来说还是按照与周总理之间的情谊来说,邓小平都是上上人选。
而且,邓小平对周恩来的敬重并不输于叶剑英,所以他义不容辞的接过了这个重任。在念悼词时,邓小平几度哽咽,场下更是悲痛万分,忍不住哭起来。
周恩来生前曾经有遗言,不希望自己的葬礼大操大办,也不希望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而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
可是周总理毕竟是一国总理,葬礼必然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的,就算他生前有遗言,也不能听之任之潦草了事,于是依旧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道别仪式。
朱德总司令听闻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之后,硬是不顾家人的劝阻,挣扎起来要送老朋友最后一程,告别仪式第一天,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现场。
除此以外,不少爱国人士也纷纷赶往现场,告别仪式的现场以前场外,是数不清的惦念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纷纷前来送别这位敬爱的总理。
最后,周总理的骨灰还是按照他生前的嘱咐,用飞机撒在了北京、北京的密云水库、天津的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这四个地方,因为这四个地方对于周总理而言都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撒在这四个地方最为合适不过。
现如今,一晃48年过去,周总理已经离我们而且将近半个世纪了,或许他也像神话所说的那样,化作了天上的星星,欣慰的看着在几十年的光阴里,中国的崛起与昌盛。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了世界舞台上最难以忽视的黑马,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这盛世,就像当年周总理所期望的那样,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