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川南充的张非以677分的成绩,成功摘得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桂冠,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四邻八乡,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

然而,坐在一旁的张父张母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甚至心里有些酸楚。

这已经是儿子第四次参加高考了,按理说,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张非

之所以是第四次参加高考,是因为张非曾经两次被清华和北大劝退......

张非的故事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直到今天再回顾,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尽管经历了多次顶尖名校退学的挫折,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再次填报北大的心理学专业。

他坦承,自己被劝退的主要原因与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这位被誉为“高考奇才”的张非,为什么一次次被名校录取,又为何一次次因各种原因失去机会,最终选择复读再考呢?

他的经历或许能给无数高考学子带来深刻启示。



非清华北大不上

张非,1983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母亲负责家务。

从小,他就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学习天赋,不到一岁就开始学说话,凡是见过的东西几乎都能过目不忘!

可惜的是,这位高智商的孩子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口吃。



这也导致了他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同龄的孩子看到他不爱说话,便常常联合起来欺负他,久而久之,张非变得更加自闭。

父母发现问题后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表示口吃可以完全治愈,但心理问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改善。

进入小学后,张非已经远远领先于同龄人,由于成绩异常突出,老师注意到了他的独特之处,建议他跳级,认为他完全可以接受更高难度的教育。



张非的父亲作为一名教师,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儿子身上的潜力,于是决定支持这一提议。

他觉得,跳级能让张非面对更多挑战,也许这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

然而,跳级并没有像父亲期待的那样顺利,新环境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知识挑战,还有更多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新同学对这个比他们小的孩子充满好奇,甚至有些排斥。

他们无法理解张非的思维方式,张非也觉得自己难以融入这个群体。

他渐渐封闭自己,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聪明,开始逐渐疏远身边的人。

时间久了,他慢慢滋生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原本就因为年龄差距与同学有隔阂的他,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内向,不爱说话,甚至开始叛逆,逃课、泡网吧,甚至还打架。

张非特别喜欢上网,他年纪小,脑子灵活,所以打游戏非常厉害,经常逃课去网吧。这也让他的成绩直线下降。

除了张非不爱说话的原因外,造成他网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缺乏独立锻炼的机会,不懂得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这样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无法向身边的人倾诉,只能依赖网络来逃避现实。

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自拔。

这种性格终于在初中毕业那年爆发了,中考临近时,张非和父亲因为报考学校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张非想报考一所更好的学校,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有能力,而父亲则希望他选择一条更稳妥、更安稳的道路。

两人的沟通越来越困难,最终,张非一气之下,拿起中考试卷随意涂写了一通,彻底放弃了这次重要的考试,也失去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父母不愿看着张非自甘堕落,于是将他送到一所职高,希望他能学一门技术,将来谋生。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年时间,学校就因为张非打架、泡网吧等问题将其劝退,无奈之下,他又回到了普通高中。

经过这件事之后,张非决心好好学习,很快便弥补了落下的课程。

2002年,张非首次参加高考,便以619分的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



但这并未让他感到满足,入学仅一个多月,他便从复旦退学。

张非决定再复读一年,他要考上心中向往的北京大学!

2003年,张非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开启了他第二次高考之旅,这一次他以606分的高分成为县高考状元,顺利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



然而进入北大后,张非仍然沉迷网络,他开始频繁逃课上网,结果大一结束时,挂掉了七门课程,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退学通知书。

被北大劝退后,张非决定重新振作,再次备战高考!于是,他选择了到南充十一中复读。



2005年,人生的第三次高考,他取得了703分的好成绩,成功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并获得了10万元的奖金。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张非再次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被清华大学劝退。

连续两次被劝退的经历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很多人认为,张非反复退学是为了靠高考赚取奖学金。



第一次考入北大后,学校曾奖励张非3000元奖学金,第二次与学校签订协议考得状元得到了10万元奖学金,第三次考入清华学校又奖励5万元奖学金。

也有人觉得张非占用了其他考生的资源,浪费了一个宝贵的名额却不珍惜。



不过,经过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调查和报道,大家才明白,这一切并非事实,而是张非任性行为的结果。

张非表示:“谁不想顺利毕业,怎么可能为了钱耽误自己的未来。”

面对这些质疑,张非内心十分痛苦,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



2006年,张非改名为张空谷,并进入南充第十中学复读,2007年第四次参加高考,以677分的优异成绩再次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一次,张非的父母为了防止儿子重蹈覆辙,决定跟随张非一起到北京陪读,在父母和老师的监督下,张非这次表现得老实多了,最终顺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学位证书。



毕业后,张非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考研,然而考研之路并不平坦,虽然笔试通过了,但由于之前的退学经历,面试未通过,没有导师愿意接收他。

他又尝试报考山东大学的研究生,但复试依旧未能通过。



张非意识到自己可能无缘研究生学位后,便打算开启求职之路。

凭借名校毕业的光环,许多企业都向张非抛出了橄榄枝,但张非内向的性格并不适合职场生活,工作中屡屡碰壁。



最终,人到中年的他考上了家乡的一个事业单位,在家乡当起了一个小职员。

生活不只是需要知识,还需要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和家长也不能只关注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参考信源

成都商报



百度百科:《张非:四川考霸》



西安晚报:《揭秘高考奇人张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