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享受,事后结算”,这样的支付方式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吸引人?对很多人来说,这简直就是购物爱好者的福音。不过,对于那些不太熟悉智能手机的人来说,尤其是老年人,这种模式却可能变成一个令人头疼的麻烦。



试想一下,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拿起手机,发现家里突然多了许多自己从未买过的快递包裹,一脸茫然。原来,是孩子无意间使用了“提前享受,事后结算”的功能,原本是为了方便而设计的服务,现在却成了家庭中的大烦恼。

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成为这种支付方式的受害者。看似便捷的功能背后,其实暗藏风险。



想要关闭这个功能,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入口。原本为了提升购物体验的设计,为何会演变成一场噩梦?

2024年11月,一名网友在网上发帖求助,说自己的爷爷稀里糊涂地通过“提前享受,事后结算”购买了54件商品,这让家人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黑龙江的王先生身上。他发现自己家附近的快递站多出了很多写着自己名字的包裹,后来才知道,是父亲用“提前享受,事后结算”下的单。

随着这类事件频繁曝光,“提前享受,事后结算”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为什么这么容易开通却难以取消?”“为什么我完全不知道这项功能就自动开启了?”这些问题很快冲上了热搜榜。



有人认为这项服务确实很方便,但也有人担心它会让人们不知不觉花掉冤枉钱,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更容易陷入消费陷阱。

那么,“提前享受,事后结算”到底是一项贴心服务,还是隐藏着某种套路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它到底是什么。



简单解释一下,“提前享受,事后结算”允许用户先下单、收到货物后再付款。这种模式类似于试用加延迟支付,听起来确实不错。

然而,不少用户反映,他们从未主动开启过这项功能,只是在付款页面时不小心点了一下,或者根本就是系统默认设置导致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平台悄悄更改了默认支付方式,将“提前享受,事后结算”设为首选项,甚至连“加入购物车”的按钮都被隐藏了。

用户本来打算收藏商品或加入购物车再考虑是否购买,结果却直接完成了下单操作,稀里糊涂地用上了“提前享受,事后结算”。



更夸张的是,一些平台把这项功能包装成“零元下单”“零元试用”等诱人的优惠活动。实际上,这只是个幌子,目的是诱导消费者点击。

表面上看起来很划算,实际上却是一个隐形的消费陷阱。一旦你不小心点进去,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套进了“提前享受,事后结算”的圈套。



除了“提前享受,事后结算”本身的问题外,“免密支付”功能更是让风险加倍。一旦开启,平台就可以在未经你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扣款。

想想看,如果是一位不太懂智能手机的老人,既不小心点了“提前享受,事后结算”,又绑定了“免密支付”,那后果可想而知。难怪那位网友的爷爷会一口气下单54件商品。



归根结底,“提前享受,事后结算”就像一个无底洞,让人越陷越深,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后悔莫及。而且,面对这些莫名其妙买来的东西,退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很多商家不提供运费险,这意味着如果你想退货,不仅要承担退货运费,甚至可能还要额外支付一大笔费用,这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困难。



我们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会逐渐下降。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更容易被新技术和新模式弄得手足无措。

“提前享受,事后结算”这种新型消费方式,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很容易接受,但对老年人而言,却可能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老年人通常对智能手机的操作不够熟悉,对复杂的网络支付流程更是感到吃力。他们更容易受到误导性宣传的影响,也更容易在不经意间启用“提前享受,事后结算”服务。

比如,他们可能只是因为点击了一个看起来像是优惠活动的链接,就无意中开启了这项功能,并且绑定了免密支付。



因此,为了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平台有责任提供更加清晰明了的操作指南和用户教育,帮助老年人理解“提前享受,事后结算”的运作机制和潜在风险。

例如,平台可以在老年用户注册或登录时,弹出醒目的提示信息,提醒他们注意相关条款和风险,并提供详细的操作说明和客服支持渠道。



此外,平台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发更简洁易用的支付界面和操作流程,增加语音提示、大字体显示等功能,方便老年人操作。

当然,作为家人,我们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发现家中老人有类似的网购行为,应及时向他们解释,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代为购买。



总的来说,“提前享受,事后结算”这一模式本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管的完善,相信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让大家购物更加便捷、安全。

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这项功能,可以去各大购物软件的设置中寻找关闭选项。如果找不到,也可以联系软件的客服寻求帮助。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