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这位以“正义斗士”自居的公众人物,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共计462.43万元,其控制的企业也通过违规手段少缴企业所得税75.32万元,令公众大跌眼镜,舆论顿时哗然。
然而,比其偷税行为更可耻的,是他在薇娅偷税事件中高调发声,2021年12月22日的视频,司马南就薇娅逃税一事进行评论:原本以为是个小姑娘,没想到涉嫌偷税漏税。他表示这种逃税行为非常恶劣,已经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了,俨然一副正义使者的模样。这种“贼喊捉贼”的行为,不仅暴露了其虚伪与双标,更让公众对其“正义斗士”的形象彻底破灭。
司马南在薇娅偷税事件中的高调发声,与其自身的偷税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回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讽刺剧。作为公众人物,司马南本应以身作则,诚信纳税,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税款数百万元这种“贼喊捉贼”的行为,令人不齿。
值得警惕的是,其“爱国生意”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一边用“底层代言人”身份收割公众情感,一边通过公司偷税漏税;表面高举“共同富裕”大旗,暗地搭建年入千万的财富管道。这种“嘴上是主义,心里是生意”的伪善,比单纯的偷税行为更具破坏,它摧毁的是社会共识的根基。
同样是偷税,薇娅偷税引发全网声讨,司马南的偷税却仍在其粉丝拥趸群体中获得“瑕不掩瑜”的宽容,这种差异待遇揭示的深层病灶是:当立场正确成为道德豁免券,当“爱国”人设变成法律挡箭牌,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正在发生危险偏移。
司马南事件不应止于补缴税款、缴纳罚款的行政处理。当“爱国”成为偷税护身符,当流量赋予舆论豁免权,这种现象级双标的本质是特权思想对法治原则的践踏。税务部门对薇娅的查处树立了监管权威,如今对司马南的稽查同样需要展现“法律面前无网红”的决心。
治理此类乱象需三重突破:监管层面要建立网红经济税收动态监测系统,破除MCN机构与平台的数据黑箱;平台方须摒弃“唯流量论”的运营逻辑,建立内容价值与商业合规的双重审核机制;公众更需培养“祛魅”能力,警惕那些把主义当生意、用立场换利益的伪意见领袖。
司马南的“倒掉”给社会上了深刻一课:当爱国情怀沦为流量道具,当公共讨论变成生意经,受损的不仅是国家税基,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系。相比追讨五百万元税款,我们更需要追问:为何“双标者”总能找到生存土壤?怎样阻止下一个“司马南”继续玩弄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标准?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监管制度的完善中,在平台责任的强化里,更在每位公民理性思考能力的觉醒处。唯有让法治之光照进流量经济的暗角,用制度铁笼锁住投机者的双标之手,才能防止“爱国生意”的荒诞剧再度上演。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容不得“批判偷税者正在偷税”的黑色幽默循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