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比亚迪的一场技术发布会震撼全球汽车产业。3月17日,比亚迪举行了超级e平台发布会,并推出了“兆瓦闪充”、全球首款量产3万转电机、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全域千伏高压架构等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



从年初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到如今的兆瓦级充电生态,比亚迪正以“技术狂飙”之势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而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广东这片创新沃土的深度赋能。

技术破局,从曾经的“追赶者”到如今的“定义者”

电动车技术发展至今,“充电焦虑”仍是制约用户体验的最大痛点。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直言:“为了彻底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我们的追求,就是让电动车的充电时间,和燃油车的加油时间一样短,也就是在充电速度上实现‘油电同速’。”



而比亚迪推出的兆瓦闪充正在颠覆整个行业。据了解,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并非简单的参数跃进,而是通过全域千伏高压架构(1000V电压+1000A电流)与兆瓦级充电系统的协同实现,创造了多项全球纪录。

传统800V平台受限于电流承载能力,充电功率止步于500kW。而比亚迪通过闪充电池技术重构锂离子迁移路径,将电池内阻降低50%,并引入自研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突破了电压与电流的双重天花板。

这种技术组合,可以让搭载兆瓦闪充的比亚迪电动车,实现10秒钟即可充电20公里,5分钟充电可达到400公里续航,直接对标燃油车加油效率。

当电动车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燃油车最后的“补能效率优势”被彻底瓦解。汽车分析师王坤指出:“超充技术或成为压垮燃油车时代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并未将超充技术局限于高端车型,而是将其下放至售价27万元起的汉L、唐L等主力车型,打破“高端专属”的市场规则。

这种“技术普惠”策略,或将加速超充技术的规模化普及,进一步加速燃油车替代。王传福表示:“这些技术不仅重塑电动出行体验,更将加速燃油车替代进程。”

拓展“走出去”广度,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出海”

比亚迪首次将充电效率提升至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彻底打破“续航焦虑”魔咒。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天,我们重新定义了‘充电’这个词。”

更关键的是,发布会上,比亚迪宣布将兆瓦闪充技术向全行业开放,并已联合国家电网、华为等企业,向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12项超充标准提案,涵盖安全规范、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等关键技术领域。



兆瓦级快充标准的建立,将使中国首次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标准制定上获得主导权。比亚迪的这一举措也被视为“以技术换标准”的战略举措。

事实上,像比亚迪、华为、广汽埃安、小鹏等广东龙头企业,正在引领全球技术风向。从“产品出海”开始“技术出海”、“标准出海” ,广东制造业正不断拓展“走出去”的广度。

在充电领域,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建设的兆瓦闪充站,直接采用中国标准,倒逼当地电网改造; 华为联合广汽、长城等11家车企组建超充联盟,推动充电协议、通信接口标准化,其主导的《电动汽车超充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已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草案。

截至2025年3月,比亚迪在高压快充领域累计申请专利超2300项,涵盖电池热管理、碳化硅器件等核心技术。 联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向IEC提交12项超充标准提案,涉及安全规范、通信协议等关键领域。其中“兆瓦级充电终端液冷散热标准”已获中美欧专家共识。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3817项;国家标准16353项;行业标准8980项;地方标准3042项。在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公开团体标准10108项,位居全国第一。

“三位一体”生态支撑,从“广东制造”到“全球标杆”

比亚迪的“技术爆发”的背后,是政策、技术、市场的共振。 这离不开广东这片中国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高地,同时也是广东科技创新战略的缩影。



深圳市率先实施的“全产业链扶持”政策,为比亚迪技术落地扫清了障碍。政府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土地资源倾斜及充电基建规划,为企业创造“敢投入、敢试错”的环境。在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王传福就曾直言,“没有广东及深圳的支持就没有比亚迪的今天”。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作为科技创新大省,广东大概是全国最舍得研发经费投入的省份,据广东省统计局此前披露,2024年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截至2024年底,广东约有高新技术企业7.7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八年蝉联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广东的企业也是如此,主打舍得研发投入。以比亚迪为例,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亿元,拥有约11万名工程师,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汽车企业之一。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使比亚迪能在电池材料、芯片设计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同时,广东还构建起了如今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国每生产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来自广东。据统计,2024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361.78万辆,同比增长43.0%,占全国总产量的27.5%。

从弗迪电池、欣旺达、贝特瑞等上游供应商,到广汽、小鹏等下游车企,再到华为、腾讯等跨界科技巨头,广东构建起了“一小时产业圈”。比亚迪自研的碳化硅芯片、液冷充电终端等核心技术,均受益于本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业内人士评价:“在广东,每一次技术发布会都不只是产品的升级,而是一场产业变革的预演。”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化,这里或将诞生更多改写全球产业规则的中国答案。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邱墨山

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比亚迪兆瓦闪充实现“油电同速”

1.16万亿!比亚迪市值七年来首超宁德时代,跃居深市第一

比亚迪推41亿元员工持股计划,2.5万人参与,含多名高管

比亚迪股价首次突破400元,总市值A股第九!机构持续看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