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野生鱼资源非常丰富,很多钓友在野钓的时候,时不时就会钓到一些外形奇特的怪鱼,越是长相奇特的怪鱼,越有可能是珍稀的保护动物。因此,钓到这些鱼时需要谨慎辨别,以免因误伤保护动物而去吃牢饭。



比如在2023年4月,有位浙江温州的钓友孙先生在周末前往郊区山中的溪流钓鱼时,意外钓到了一条腹部呈红色的怪鱼。由于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种鱼,他无法确定是不是保护动物,于是就给它拍了张照片发到了网上,向网友们请教一下。



把自己不认识的鱼发到网上请教网友的做法在垂钓圈中非常普遍,因为那些对鱼类有深入了解的网友往往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不仅可以帮助钓友辨别鱼种,还会分享钓它的技巧和相关的生态知识。可当孙先生将自己钓到的红肚鱼发到网上后,网友们纷纷说这条鱼长得那么怪,一看就是保护动物,最好赶紧放生它!



其实,这条红肚鱼并不是保护动物,经验丰富的钓友估计已经认出来它是一条溪石斑了。溪石斑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深山溪流中,虽然不算罕见,但因为肉质鲜美而备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孙先生钓到的溪石斑正处于繁殖期,鱼鳞和鱼鳍呈现出特有的混姻色,这让它的外观看上去格外奇特。在自然界中,有很多鱼类在繁殖期都会出现类似的特征,比如罗非鱼和鲮鱼等等都会这样,特别是雄鱼,它们的鱼鳍会变大,腹部鳞片会变红,这样可以更容易吸引到雌鱼。



这种颜色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繁殖色或婚姻色,是鱼类在繁殖期间为了吸引配偶而演化出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溪石斑的混姻色通常表现为鱼鳍边缘、腹部带有红色或橙色的斑纹,让它们在水中看着更加显眼。这位浙江钓友钓到的红肚鱼虽然外形奇特,但它只是一条溪石斑而已,虽然不受保护,但对于处在繁殖期的鱼类来说,最好选择放生,以维护它们种群的繁衍和生态平衡。



另外要提醒一点的是,处在繁殖期的溪石斑体内会积累一些自然产生的毒素,虽然这些毒素的含量通常很低,但对于人体来说,仍然可能引发不适甚至中毒症状。每年春季、夏季,国内都会发生一些因食用处在繁殖期的溪石斑而中毒的案例。这些毒素主要来源于溪石斑在繁殖期间吃的某些特定藻类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体内含有微量的毒素,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在溪石斑体内积累。虽然这些毒素对溪石斑没有造成危害,但对人来说却可能造成健康风险。



中毒的症状会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头晕、肌肉酸痛。尽管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并且经过适当治疗后能够很快恢复,但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吃了处在繁殖期的溪石斑可能会引发很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在春季、夏季时,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食用发红的溪石斑,或者选择在正规市场购买经过安全检测的溪石斑。



钓友们如果钓到了处在繁殖期的溪石斑并且真的很想吃的话,那在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处理。比如要彻底清理溪石斑的内脏,因为毒素往往集中在这些部位。然后就是不要过量食用,以确保自身安全。最后在烹饪时应确保鱼肉完全煮熟,进一步降低潜在的风险。



总之,无论是哪种鱼类,只要外表看起来与平时有明显差异,比如颜色异常、体型有变化等等,那食用时就需要格外谨慎。就像处在繁殖期的溪石斑,不管是从维护种群发展还是人身健康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将它放生,而不是食用。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算是为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