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民国上色老照片,是穿越时光的珍贵影像,以独特视角展现民国时代风貌。
1947年,关中平原的集市。据《陕西省志·商业志》记载,该区域共有大小集市437处,形成以西安为中心,三原、泾阳、渭南为节点的辐射格局。这些集市既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观察战时社会变迁的窗口。
1947年关中集市多分布于交通要道:西兰公路沿线的长武亭口集、咸铜铁路旁的耀县药王山集,以及渭河南北的临潼栎阳集、户县秦渡镇集。交易周期以农历三八集为主,部分集镇采用双日集制。据《西京日报》1947年3月12日报道,三原城隍庙集市单日人流量达1.2万人次,年交易额约合小麦15万石。
交易商品呈现明显战时特征:粮食占比达42%(《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史料》),棉花、土布等战略物资交易活跃。货币流通领域出现特殊现象:法币持续贬值,部分集镇自发形成"实物本位",如武功县贞元镇以食盐作为等价交换媒介。
集市参与者涵盖多元社会阶层。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携带自产粮食、蔬菜、畜产品入市;手工业者设摊售卖土陶器、草席、木农具;货郎肩挑裕裢游走于各集,经营针头线脑、洋火肥皂等小商品。脚户(运输业者)组成的"骆驼帮",负责将陕北皮毛、陇东药材运至关中集市。
据1982年《陕西党史资料》披露,渭北游击队通过富平庄里镇集市设立联络站,以收购棉花名义筹集经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在咸阳设立"物资管制处",对粮食、布匹实行限价收购,导致黑市交易激增。
1947年关中集市的兴衰直接影响国共双方补给能力。据《胡宗南年谱》记载,国民党军在泾阳永乐店集设立军粮收购站,年征购小麦达8万石。而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通过同官(今铜川)陈炉镇集市,以土布、食盐换取国统区药品、电讯器材。这种"集市战"成为军事斗争的重要侧翼。
经济压力迫使集市形态发生变异。周至县终南镇出现"流动黑市",交易时间由白天转至深夜,交易地点分散于村野林间。据《陕甘宁边区财经史》记载,此类黑市的粮食价格较官价高出3-5倍,折射出经济体系的崩溃态势。
1936年深秋,张大千(前排右一)偕上海中国画会同仁王师子(前排右五)北上北平,邀约齐白石(前排右三)、于非闇(后排右三)、汪慎生(右六)、寿石工(后排右二)等京津画坛耆宿,在宣武门内春华楼举行雅集。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张大千年谱》记载,此次聚会系张大千首次系统接触京津画派核心人物,为其"南张北齐"艺术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此次雅集正值张大千完成敦煌临摹(1935-1936)返京期间。据《北平晨报》1936年10月15日报道,宴席设于春华楼二楼"松风阁",窗外可见明代城墙遗址。参与画家涵盖京津画派三大支系:齐白石(金石大写意)、于非闇(工笔重彩)、汪慎生(小写意花鸟),形成技法与观念的多元碰撞。值得注意的是,寿石工(篆刻家)与王师子(海派画家)的参与,体现了南北艺术圈的交融。
席间众人合作《松鹰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大千绘苍松,齐白石补雄鹰,于非闇添竹石,寿石工题跋"岁寒三友"。该作钤印达17方,包括齐白石"白石翁"、于非闇"非闇画记"等珍贵印记。据1937年《艺林旬刊》记载,此画在琉璃厂荣宝斋展出时,观者络绎不绝,徐悲鸿评其"集南北之长,开时代新风"。
雅集次日,张大千携众人参观故宫武英殿书画展,重点观摩《千里江山图》等青绿山水典范。据《张大千日记》手稿(藏于四川博物院),其在观展后写道:"青绿一道,当以西法入之,庶几可振古法"。这种艺术革新主张,与当时"中国画现代化"思潮形成呼应。值得注意的是,雅集期间正值绥远抗战(1936年11月)前夕,画家们在讨论中多次提及"艺术救国",汪慎生提议组织"战地写生团",后因卢沟桥事变未果。
关于雅集具体日期存在争议。大陆学者郎绍君据《北平美术会会员录》推断为10月12日,台湾学者傅申则依据《张大千自订年谱》认为是11月3日。最新发现的《春华楼账册》(藏于首都博物馆)显示,当日消费计大洋42元,约合今人民币1.2万元,印证了雅集的规格。2019年,故宫博物院在《石渠宝笈》散佚文献中发现此次雅集的题画诗稿,为研究民国画坛交游提供了新史料。
1949年2月22日下午,已下野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率蒋经国、儿媳蒋方良(原名娜杰日达·费奥多罗娃)及孙辈蒋孝章(爱伦)、蒋孝武(爱明),前往浙江奉化葛竹村三角田姚太夫人墓前举行家祭。此次祭祀距其正式撤离大陆仅余7个月,成为蒋氏家族与故土的最后精神联结。
姚太夫人墓位于奉化市溪口镇葛竹村东首,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姚氏为蒋介石母系先祖,其家族在葛竹村繁衍逾15代。现存墓冢坐北朝南,墓碣"显妣姚太夫人之墓"为蒋介石亲笔题写,两侧立有民国时期所刻《姚氏家训》碑。值得注意的是,墓区古柏系1937年蒋介石手植,现存树龄已逾80年。
此次祭祀遵循《溪口蒋氏祭祀仪轨》,由蒋经国担任主祭。蒋介石身着玄色长袍,率家人行三献礼:初献爵酒(绍兴黄酒)、亚献时馐(奉化千层饼)、终献香帛(特制黄表纸)。据蒋经国日记记载,蒋介石在墓前宣读《祭姚太夫人文》,文中"今当国难,中正不孝,未能常侍陵寝"之句,折射出其下野后的复杂心境。仪式结束后,蒋介石亲手为墓冢培土,并命蒋经国将《姚氏宗谱》副本存入蒋经国随身携带的"乾坤袋"(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值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后,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蒋介石选择在葛竹祭祖,暗含多重政治考量:其一,通过强化母系宗族叙事,塑造"传统守护者"形象;其二,借助葛竹作为浙东文化名村的地位,争取地方士绅支持;其三,以家族祭祀凝聚溃散军心,对抗中共的政治攻势。现存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奉化绥靖计划》显示,此次祭祀被纳入"精神防线巩固工程"。
祭祀次日,蒋介石命人将姚太夫人墓前清代石狮运往溪口文昌阁。这批石狮在1949年5月随蒋氏家族迁往台湾,现存于台北阳明山"草山行馆"庭院。值得注意的是,蒋经国在当日日记中特别记载:"父亲于墓前久坐,谓'此去一别,不知何日得返'",这种带有宿命感的表述,与蒋氏家族此后再未踏上大陆形成历史闭环。
1948年5月16日,时年61岁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乘专列抵达江苏宜兴,前往蒋氏始祖蒋澄墓行三献礼。此次祭祖距其败退台湾仅一年有余。
蒋澄墓位于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始建于东汉初年。据《宜兴县志》(1935年版)记载,蒋澄为东汉光武帝刘秀驸马,官至兖州刺史,其子孙分支形成宜兴蒋氏与奉化蒋氏两大支系。现存墓冢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墓碑"汉亭侯蒋澄之墓"系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手书。蒋介石此行前,曾派员至宜兴整理《蒋氏宗谱》,发现其世系可追溯至蒋澄第六十一世孙。
据随行侍卫官回忆录记载,仪式进行中,蒋介石面对蒋澄墓冢长叹:"中正不肖,未能光大宗祊"。当日《中央日报》头版配发题为《慎终追远 民族精神》的社论,将此次祭祖与"戡乱建国"国策相联结。
时值豫东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正面临战略转折。蒋介石选择在此时祭祖,暗含多重政治考量:其一,通过强化宗族叙事塑造"道统继承者"形象;其二,借助宜兴作为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争取士绅阶层支持;其三,以传统礼仪凝聚军心,对抗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现存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戡乱时期宣传工作计划》显示,此次祭祖被纳入"文化剿匪"专项行动。
祭祖结束后,蒋介石命人将蒋澄墓前石马、石羊等明代石刻运往南京总统府。这批文物在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现存于台北中正纪念堂园区。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在祭祖次日接见宜兴士绅时,特别强调"蒋氏源于宜兴,终当归根",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表述,与三年后其病逝台湾形成历史反讽。
1930年,好莱坞环球影城的镁光灯下,一位身着中式旗袍的东方女性正以独特气韵征服西方银幕。她是黄柳霜(Anna May Wong),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的华人影星(1960年获第6701颗星,好莱坞大道6925号),更是中国形象在国际影坛的早期拓荒者。
1905年出生于洛杉矶唐人街的黄柳霜,14岁初登银幕即展露表演天赋。1921年《海逝》中"莲花"一角使她蜚声国际,该片成为首部在日本天皇御前放映的美国电影。1930年《巴格达窃贼》中她饰演的蒙古女奴惊艳欧洲,巴黎《电影杂志》评价其"东方神秘与现代魅力的完美融合"。据1934年《综艺》杂志统计,她在欧美累计参演60余部影片,片酬一度高达每周1500美元,超过同期多数白人演员。
黄柳霜始终致力于打破好莱坞对华人的刻板印象。1937年她拒演《大地》中"莲花"一角,致函米高梅公司:"我厌倦了总是扮演洗衣工、苦力或异国情调“妓。女"。同年她自费访问中国,在上海与梅兰芳切磋技艺,南京《中央日报》称其"以国际巨星身份重塑民族形象"。1942年主演《重庆来的夫人》,首次在好莱坞塑造正面中国女性角色,该片获战时情报局特别嘉奖。
1934年她在伦敦主演《波希米亚人》,成为首位登上英国主流舞台的华人演员;1935年柏林电影节期间,她与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会面时坚持穿着中式礼服,事后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每一寸肌肤都在宣示我是中国人"。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938年采访录音显示,她积极倡导"电影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1940年,西安钟楼上悬挂的蒋介石画像格外醒目。据《西京日报》1940年7月5日报道,画像系为纪念 "七七事变" 三周年特别制作,高4.2米,宽2.8米,由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主持悬挂。值得注意的是,钟楼在战时还兼具军事用途。
据1941年《陕西省防空司令部工作报告》记载,钟楼顶部设有防空观测哨,配备德制蔡司望远镜,昼夜监视日军飞机动向。每当空袭警报响起,钟楼钟声与城防警报器形成立体预警体系。现存的1940年《西京市政建设计划》显示,钟楼周边区域被规划为 "精神动员示范区",定期举办国民月会、抗战演讲等活动,蒋介石画像成为凝聚战时共识的视觉焦点。
1940年6月,侵华日军第11军为威胁重庆国民政府,发动宜昌战役。6月12日日军第3师团步兵联队在毒气弹掩护下突入宜昌城区,与中国第18军18师展开激烈巷战。日军凭借优势火力逐街推进,中国守军依托残破民房构筑工事顽强抵抗,双方在中山路、通惠路等主要街道反复拉锯,战斗持续至6月14日宜昌城最终沦陷。此役日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重大伤亡。
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是对民国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与直观呈现,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鲜活且珍贵的视觉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