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里约热泪奴
一
恍惚间,换了人间。
2023年2月19日上午,一则题为“合肥教育名师陈宏友讲座中被学生轰下台”的视频+图文网帖在微博、抖音等多个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2月18日下午,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宏友前往安徽省庐江中学进行感恩主题演讲。过程中,在PPT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下——这该死的PPT——陈宏友先讲了一些内容,“其输出的价值观大多和功利性相关,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
这些内容引起了某同学的反感。该同学上台从陈宏友手中拿过话筒,先是说“他眼睛里只有钱”,接着说道:“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高亢的口号,成为这则新闻之所以流传的最大爆点。
那么,这个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澎湃新闻的报道是这样写的:“我当时说道,同学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陈宏友告诉记者,这一表态引起了当时台下一位男生的不满,便出现了视频中的那一幕。
目前合肥师范学院和他所在的二级学院党委已注意到网络上的相关舆情,按照学校的要求,他目前已经停课在家反省。
我想,现场真实情况,肯定不只是该老师所说的那样。“同学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句车轱辘话不至于引起该生那么大的反应。
根据网传消息,该老师这样说过——同学们如果考上安徽的好大学,就可以找安徽的好男人好女人;如果考上北京的好大学,就可以找中国的好男人好女人;如果考了美国的好大学,就可以挑选全世界的男人女人。
这话当然流于庸俗,但相比之下更令我惊讶的是,这样一句俗话,竟然导致一名学生上台抢话筒——至于么?某种程度上,它难道不是一句实话?尽管我也反感他这个显得很没品的比方,但一个人只有变得更优秀才能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这并没有错。
二
我想起30多年前,我的高中老师在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时说,今后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看你们现在用不用功了。放到今天,这种庸俗的皮鞋草鞋论,恐怕同样会招致某些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的激烈批判了。
一个比抢话筒重要得多的话题是,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功利性”。
我油然想起了发生遥远的上世纪80年代的一起年轻人呛老师的事件。
那就是著名的蛇口风波。
1988年1月13日晚上,蛇口青年与来自北京的三位教育专家——分别是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德育教授李燕杰、中央某部调研员曲啸、中央歌舞团前舞蹈演员彭清一,都是当时人气极旺的明星专家——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争论源于对“淘金者”的定义和理解。
专家们说,“淘金者不是为深圳特区的发展来创业的,不是为了创业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是看上了这样一个经济非常活跃、利润很高的地方,为了个人利益到这里来……”
蛇口一青年反驳:“创业和淘金,为自己打算和为社会考虑,这些东西在人身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大容易分得清楚,谁也说不清楚。这些东西从理论上没有解决。在一个人身上,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各占多少比例,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调整等,说不清楚。有的人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但他还要说,他觉得自己好像挺清楚似的……”
他希望老师不要讲那么多空洞的词。
这个青年还说,对祖国表达爱,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虚伪缥缈,蛇口青年挣了钱创造了价值,就是用自己的劳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爱。
这场争论也引发了巨大的观念激荡,带来了大讨论之后的思想大解放,也意味着,一个动辄扯虎皮作大旗,大打道德棍子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三
谁曾想到,时移世易,历史像金庸小说中的高手,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同样是年轻人呛老师,蛇口风波事件与新近发生的学生抢话筒事件,似乎颠倒了个儿。
当年的蛇口青年反感老师讲课中那么多空洞的词,反感虚伪缥缈,认为“为自己打算和为社会考虑“并不冲突,为“功利”正名。
这个抢话筒的年轻人,则变身为蛇口风波事件中的老师角色,痛批“功利”,一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使其获得金刚不坏之体,熠熠生辉。
很多人怀念那个黄金般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有河流解冻的声音,有人性复苏的声音,有理性回归的声音。30多年前的那个蛇口青年,比之今日抢话筒的青年,若何?
无论如何,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世俗的七情六欲,还是希望能为世俗留一点呼吸的空间。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从小就熟悉的一句口号。我对怀此信仰者抱以敬意。同时,我也希望,一个人倘若说读书为了挣钱、为了光宗耀祖等,社会也能对这样的世俗功利言论保持必要的容忍——当年的蛇口青年尚且知道为个人打算与为社会考虑并不矛盾,何况今天的我们。
换言之,更多人崛起了——包括财富、知识、认知、尊严的崛起——国家才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