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西部文学的拓荒者、“石油文学”奠基人之一,李若冰是国学大师吴宓的同县老乡,1926年10月出生在陕西泾阳蒋路乡阎家堡。

李若冰年轻时曾受到周总理的鼓励。那是1956年,总理接见他和柳青时,亲切地对他说:“你是这里最年轻的作家,希望你写出更好的作品。”他深受鼓舞,此后情系大漠,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柴达木手记》等至今享有盛誉。

特别是他领衔创作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传唱至今。2005年3月24日,李若冰在西安病逝。值其忌日,如去回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经过,以志对他的缅怀之情。

1971年,经周总理提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备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民歌,供群众传唱。随后,中央台王敬之、王惊涛、聂中明,陕西广播局卞春光,陕西台符纪元、冯富宽,陕西音乐工作者关鹤岩、刘烽、梁文达,陕西文学工作者徐锁、李若冰等人组成一个创作小组,共同开展工作。


左起:李若冰、胡采、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焰


左起:杜鹏程、胡采、王汶石、李若冰


1979年秋,胡采、魏刚焰、李若冰、王汶石

在窑洞的炕头上,大家整理创作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工农齐武装》《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等4首歌曲。四首歌曲完成以后,李若冰有个新的考虑: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这样重大的事件没有在歌曲里写进去,他觉得是个不足,于是就找刘烽商量。

刘烽和李若冰俩个人从小就在一起,是抗战剧团的小演员。抗战剧团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人民抗日剧社,是由经过长征的文艺工作者和1935年成立于陕北的列宁剧团合编而成。

他们两个都印象深刻,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陕北根据地正处于严重危机:外有几十万敌军围剿,内有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一大批陕北红军的领导人,如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被判为“人民敌人”而被捕。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中央红军来到了,释放了被捕的同志,又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挽救了陕北根据地。

当时,刘烽的心里也觉得有些缺憾,他发现陕北民歌里最为典型的信天游在这些歌曲里没有体现。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想要用陕北信天游来创造一首关于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歌曲。

事实上,那个时候,在许多陕北民歌里已经有了迎接中央红军的内容。如“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白天黑夜都想你,白天盼来黑夜盼,中央来啦亮了天”,还有“二月里来刮春风,江西上来个毛泽东,毛泽东来势力重,他坐上飞机在空中、后带百万兵”。


1982年,李若冰、路遥和谷溪在西安


李若冰和妻子贺鸿钧(又名贺抒玉)

如果现在来看,这些歌词里有“浮夸风”,因为刚刚经过长征的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至于飞机、那更是一架也没有。但是这样的歌词,在当时反映了人民盼望革命队伍强大的愿望,反映出中央红军的到达、对于陕北人民的极大鼓舞。

两人的提议得到创作小组的认可,开始编词。诗人徐锁开了个头:“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得到大家异口同声叫好。

陕北信天游里有“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翻山越岭走三边”的句子,因此,徐锁的此句歌词一出,大家的思路就一下被打开……

负责谱曲的是刘烽,他采用了两首民歌素材,一首是陕北《信天游》,一首是陇东(甘肃东部、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的《十八姐担水》。

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经问世,便以其清新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轰动全国,迅速流行开来,一直传唱至今,成为传世之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