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3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通话,而在3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与特朗普通了电话,这是他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生激烈“骂战”后的首次直接通话。

3月19日,泽连斯基与特朗普通完电话后表示,他认为这次通话是成功的,并且认为未来“二普”通话有可能会取得进一步发展。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泽连斯基已经将自己的身段放到了最低,他现在很可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快结束俄乌战争,因为他也已经明显感觉到世界大局对乌克兰不利,继续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伤亡。

接下来,我们将主要分析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欧洲这四方的最新态势。

3月19日晚上,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表示,美俄将于3月23日在沙特再次进行会谈。



届时,大概率是双方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外交部长出席此次会谈,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美俄之间的“2+2”峰会。

从中也不难看出,“二普”通话后,美俄双方仍决心继续推进合作,这里面应该也包含乌克兰方面可能愿意接受某些条件。

那乌克兰现在具体愿意接受哪些条件,又在哪些问题上仍不愿作出让步?关于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进行分析和前瞻。

首先,我认为泽连斯基目前能够接受的让步,包括停战、乌克兰不加入北约、乌克兰军队撤出库尔斯克地区,甚至普京要求的重建乌克兰政府。

对泽连斯基而言,他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只要能够对乌克兰的历史有所交代就可以了。

从泽连斯基的角度来看,在过去三年中,至少在他的任期内,乌克兰成功抵挡了俄罗斯的军事进攻,并且如果后面乌克兰举行了所谓的民主选举换掉他,那他下台后,哪怕“洪水滔天”也与他无关。



至于未来乌克兰是否会通过正常民主程序,被改建成一个完全亲俄罗斯的国家,坦率地讲,泽连斯基现在也干预不了,这也不是他目前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他也能够接受这样的让步。

美国方面,除了想要与乌克兰签订矿产协议外,显然还在与俄罗斯下一盘更大的棋,而尽快结束俄乌战争只是他们合作的第一步。

在此进程中,存在一关键阻碍因素。

普京在与特朗普的通话中明确提出,停火之后,外国军队不得驻扎于乌克兰,同时要求美国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以及与乌克兰的情报分享。

而泽连斯基与特朗普通话后,并没有透露是否涉及这些问题。

但我认为,关于停止对乌军援和情报分享,特朗普存在妥协的可能性。因为只要实现停火,无论时长为30天抑或60天,在此期间若无战争爆发,美国自然会停止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也不会与乌克兰进行情报分享,所以特朗普有可能顺水推舟答应相关要求。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聚焦于欧洲,包含两个层面。

其一,停火后,普京坚决要求不得有任何外国军队,其中包括法英联军驻扎于乌克兰,法国和英国是否能够应允?

其二,普京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与情报分享。

美国方面或许能够做到,北约在受到美国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妥协,但法英两国以及德国能否做到则存在疑问。

所以当前关键问题并非主要在于普京一方,而是更多地指向欧洲方面。

当然,对于普京提出的要求,不可简单对待。若轻易答应对方的要求,对方可能会进一步提出更多、更高的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政治谈判,也是商业谈判中的心理博弈。



当前社交媒体上有观点认为,特朗普似已成为普京的助力,仿佛普京掌握着绝对主导权。然而,法国和英国领导人实际上也掌握着部分主导权。

若法国的马克龙和英国的斯塔默能够坚定立场,抵御住所有压力,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方面必然会导致与美国关系恶化,美欧关系彻底破裂,同时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会更加糟糕。

但问题在于,斯塔默和马克龙是否有勇气与能力采取这样的行动?这对这两位欧洲政治家的勇气构成重大考验。

客观来讲,我个人对此并不乐观。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处事风格较为灵活。从英国脱欧一事便可看出,英国人在对待欧洲事务时并非全心全意。当有利可图时,他们愿意参与;当无利可图时,则会选择退出。

那么,现在的这盘棋就需要深度思考了,如果美国和俄罗斯真能联手走在一起,那么以英法两国的实力能否撑得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已经不再是世界一流国家,法国也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对于一个西方政客而言,他们首先主要考虑的是国内的民意,他们会担心明年或者后年的民调是否会下滑,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政治生涯能否继续。

因此,如果用百分制来衡量的话,欧洲成功的概率大概是30%~40%,还有60%~70%的可能性是无果而终,甚至功亏一篑。

倘若是功亏一篑的话,那基本上美俄之间的交易都能达成。

因此,明天或者后天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美俄“2+2”峰会,即国家安全顾问和外交部长的峰会,恐怕只是美俄最终达成交易路上的一个中间驿站,但这最后还是要看欧洲国家能否“站起来”。

当然,欧洲国家能否“站起来”,主要看国内的民意。

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民意,因为现在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西方政治国内的社会在不断撕裂,民粹主义正在不断上升,包括像德国的选择党、法国的国民阵线等。英国的政治相对还没有两极化,而意大利的右翼政府已经上台了。

未来3~5年,或许不会超过5~8年,德英法三国的右翼势力很有可能全面登上政治舞台,正如意大利当前的状况。

从这个意义来看,马克龙和斯塔默目前是中流砥柱,但面对汹涌而来、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逆流,他们究竟能发挥多大的阻止作用?

对此,可以从应然和实然这两个角度分析。

应然上,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中流砥柱;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并不乐观,这大概就是目前为止一个比较现实的看法。

近期俄乌的密谋,以及欧洲的中流砥柱是否能坚持到底,这一方面反映出国际格局中的风云变幻和它的诡谲,在我看来,美俄的密谋就是一种诡谲。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西方内部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深层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马克龙和斯塔默能否坚持下去,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问题,更关乎到包括英法在内的整个欧洲的内部社会基础是否存在松动、撕裂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世界历史的深层次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