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真是不好意思,最近手头太紧,能不能借我点钱周转一下?”电话里传来一个熟悉又略带讨好的声音。
我拿着手机,看了一眼屏幕上的名字——李辉。
高中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偶尔在同学群里聊几句,关系算不上多亲近,但也不生分。几个月前,他忽然联系上我,说做生意缺点流动资金,问能不能借6000块,等生意稳定了一定还我。
“这……”我本想推辞,可听着电话那头李辉不停地叹气,又想到他在群里说自己开了个小店,刚起步确实不容易,心一软,还是答应了,“行吧,我给你转过去,不过别忘了啊,什么时候方便了就还我。”
“放心,等我缓过来就还你!”李辉的声音透着喜悦,语气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挂断电话后,我在手机上操作了一下,6000块就这样转了出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倒也没催他。直到三个月后,李辉终于主动联系了我。
“兄弟,真的不好意思,生意起步艰难,周转不开,我先还你5000,剩下的1000我一定尽快补上!”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愧疚。
我本想说点什么,可听他声音疲惫,也不好再逼得太紧,便笑着回道:“行吧,先还5000,剩下的等你宽裕了再说。”
不久后,5000块到账,我看着那少掉的1000块,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但也没有深究。
时间过得飞快,日子一晃又过了几个月。
某天,我在同学群里看到消息——李辉的店铺要正式开业了,还邀请大家过去捧场。
群里热闹得很,许多同学都说要去,有的表示要随礼500,有的干脆豪气地说:“1000块祝贺辉哥财源滚滚!”
我犹豫了一下,心里有点别扭。毕竟他还欠我1000没还呢,这时候让我再掏1000块随礼,总觉得不太对劲。
但转念一想,毕竟是老同学,再说人家店开张是喜事,朋友们都随礼,我不去显得不合群。于是,我还是咬咬牙,随了1000块的礼金。
开业当天,店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李辉笑容满面,忙前忙后招呼大家。
“兄弟,谢谢你啊,还特意随了1000块,真够意思!”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感激。
我笑笑,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嘀咕着:你欠我的1000块咋就没了动静呢?
不过,想着他生意刚起步,应该还要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我也就没开口催。
可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半年。
半年过去,李辉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他晒生意火爆的视频,还时不时在外地旅游、参加各种高端聚会,活得风生水起。
可那1000块,他却一直只字不提。
我犹豫了好久,终于鼓起勇气,给他打了个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李辉的声音显得有些敷衍:“哎呀,兄弟,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我试探着笑了笑:“没啥,就是想问问,上次借的那1000块啥时候能还?”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瞬,随即传来李辉略带不耐烦的声音:“哎呀,不就1000块钱嘛,至于这么着急吗?你看你之前随了礼1000,这不刚好抵了吗?”
我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什么叫‘抵’了?”我压住心里的不爽,“随礼是随礼,借的钱是借的钱,这能混为一谈?”
李辉轻哼了一声:“哎呀,兄弟,大家都老同学了,何必这么计较?你随礼不就是为了支持我嘛,那不就是心意吗?再说了,1000块钱,我还得了你,但你至于盯着这点钱不放吗?”
我气得差点没笑出来:“李辉,话不是这么说的,借钱是借钱,随礼是随礼,不能混为一谈。你要是觉得随礼的1000块就算是还账,那你当时收下的时候咋没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李辉叹了口气:“行吧行吧,改天我给你转过去。”
我正准备说点什么,电话那头已经传来“嘟嘟嘟”的忙音。
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
几天后,我收到了一笔转账,正好是1000块。
但备注上写着:“兄弟,真是服了你,1000块都盯着不放。”
看到这句话,我心里不禁冷笑。
不是我盯着不放,而是做人要有信用,借了钱就该还,不能因为对方没催,就心安理得地赖掉。更不能拿随礼来“抵债”,随礼是人情往来,借钱是明明白白的债务,岂能混为一谈?
这件事之后,我在同学群里不再主动搭理李辉,他也识趣地没再找过我。
我明白,朋友之间的交情,是需要双向维护的。如果一个人只想着占便宜,而从不愿意回报,那这份友情,迟早会变质。
后来,我在朋友圈看到李辉又在炫耀,说自己投资了新店,买了新车,还计划带家人去旅游。
我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连个点赞都懒得点。
有些人,经历过一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