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乌冲突迎来三周年之际,全球目光却被一场横跨大西洋的政治博弈所牵引。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与普京的谈判进展顺利,俄乌冲突或于数周内结束”,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则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筹码——“俄罗斯的稀土储量远超乌克兰,愿与美国深化合作”。



这场被马克龙称为“可能改变欧洲命运”的谈判,不仅让联合国安理会罕见出现中美俄共同投下赞成票的决议,更暴露了国际政治舞台下涌动的资源争夺暗流。




特朗普的“闪电式外交”正在颠覆传统地缘格局。他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联合记者会上直言“欧洲必须承担俄乌冲突的成本”,同时将美乌“关键矿产协议”作为优先事项,甚至暗示“乌克兰收回失地将非常困难”。

这种毫不掩饰的务实主义,与普京提出的“俄美可削减50%军备、恢复200万吨铝制品出口”形成微妙呼应。

当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宣称“乌克兰加入北约不现实”时,欧洲突然发现,自己正被排除在这场决定大陆命运的谈判之外——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乌克兰、英法德等国的反对声浪被淹没在“俄美公司已启动合作项目”的现实进程中。




稀土资源的战略价值在这场博弈中愈发凸显。普京在主持稀土行业发展会议时强调“俄罗斯计划2030年前打造全产业链,产量将倍增”,这与其“愿向美国提供稀土合作”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对乌克兰矿产协议的强势推进,实则暴露了其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焦虑——尽管乌克兰稀土储量仅50万吨,远不及俄罗斯的1200万吨,但特朗普政府仍试图通过“美乌资源协议”对冲风险。

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在普京“美乌协议与俄无关”的冷淡回应中显出几分尴尬,却也折射出资源争夺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大国较量的新维度。


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结果则揭开了国际社会的复杂立场。当美国提出的涉乌决议以中美俄共同赞成获得通过时,这份仅“呼吁迅速结束冲突”的简短文本背后,暗藏着各方心照不宣的妥协。

中国代表傅聪“支持一切和平努力”的表态,与俄罗斯代表“冲突根源在西方”的指控形成对照,而乌克兰在联大决议中坚持写入“俄罗斯全面入侵”的尝试,最终被美俄联手否决。

这种微妙的平衡,恰如特朗普所言“欧洲军队可作为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既为和平铺路,也为利益分割埋下伏笔。


这场牵动世界神经的谈判风暴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各方的“温差”。泽连斯基虽宣称“希望2025年结束冲突”,但其“必须通过实力赢得和平”的论调与特朗普的务实主义格格不入;马克龙一边警告“不能牺牲乌克兰主权”,一边又默许“欧洲承担战争成本”;而普京“乌克兰不应成为反俄基地”的表态,则与特朗普“俄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形成利益交换的潜台词。

当历史的三棱镜将这场博弈折射成不同光谱,每个观察者或许都在追问:这究竟是和平的序章,还是新秩序重组前的短暂寂静?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我们一起解码这场世纪谈判的深层逻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