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一场春雪,酣畅淋漓地下了近一周。
社交平台上,登山迷们抛出一张张的黄山雪景图,传递着“到了登顶黄山绝佳时机”的喜悦。然而这种氛围被一场“意外”骤然打断——2月23日,一段4名游客从黄山山间步道重重摔倒滚落的视频曝光,冲散了网络上亢奋已久的“登顶”情绪。
这段游客受伤现场拍摄的视频显示:在22日黄山的大雪中,游步道上游客熙熙攘攘。一名游客在游步道摔倒后失控,沿着游步道,头部朝下滚落了好几层台阶,所幸游客的身体最后被护栏挡住,避免了坠下山等更严重的后果……游步道上另外3名游客也相继摔倒,不少游客为了防止摔倒,只能在游步道上坐着挪动。
在这场黄山春雪中,一面是景区面向公众赏雪的热情官方邀请,但另一面却是面对雪中攀登,毫无安全预案和登山常识的普通游客。不少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雪中攀登……
“危险”的登山步道
2月23日中午从黄山北坡上山途中,48岁的浙江嘉兴游客留春(化名)和女儿“营救”了4位下山的游客。
留春母女遇到他们时,这些游客都“僵持”在被冰雪封冻住的登山步道上,寸步难行。留春观察到,他们全都没有穿戴任何冰雪天爬山的防护用具。
这天,是黄山景区大雪骤停后的第一天,大量积雪都没化。
“他们看起来窘迫无助,双脚像是粘在冰面上了,想蹲下也不行,想手脚并用也不行……”脚上穿戴着防水鞋套和冰爪的留春,在结着冰霜的台阶上行动自如。她去扶这些惊慌失措的游客时,还特地安慰他们:“没事,我穿好冰爪的,你可以把重心往我身上靠靠。”
就这样,留春一个个“摆渡”着被困在原地的游客,慢慢挪到1米开外的游客休息平台。
“对他们来说,移动这1米就是登天难事。”留春感慨。在她“解救”的4名游客中,有3位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只有一位是老人。
“不是体能不行,而是雨雪天登山前的准备没做好。”留春分析他们被困的原因。
留春23日拍摄的攀登黄山的画面。 受访者供图
把他们安置到游客休息平台后,留春看到一位挑夫在卖20元一副的冰爪,戴在鞋上就可以增大在冰冻路面上的摩擦力。她提醒几位游客可以买一副穿上,但他们都没响应她。“实在难以想象,还有一半多的路,这些人怎么下山。”留春感慨。
下午上山后,留春这才意识到,她“营救”几名游客的位置,和22日游客摔下台阶的事故发生地几乎相同,即云谷寺至白鹅岭之间的一段相对陡峭且少有栏杆扶手的游步道。
“这段步行道本身就是黄山步行道中最窄的路段之一,之前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乘坐这段步行道上方的云谷索道上下山,但是最近这半个月,索道正好在检修,许多不知情的游客,也只好硬着头皮走步行道上下山了。”黄山北山脚下,一家民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月24日下午,记者致电黄山景区紧急救援中心,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回应:“22日摔跤的那几位游客都已经回家了,摔得都不重。”这位工作人员称自己在当天事发以后,也立即赶往现场帮忙了。
22日,游客艰难在雪中的游步道上下山。
留春介绍,在2月22日游客发生意外后,23日中午她们登北山时,这段事发路段还是开放的登山区域,“只不过是在最陡峭的地方,站了一名保安,提醒大家当心脚下,不要拥挤。”
根据留春的观察,只要这段步行道是开放状态的,就很难杜绝安全隐患:“我爬山那天,虽然雪已经停了,但挂在树枝上的雪还在不断砸向往来游客的身上,人又在行动中,把化了的雪水带到地面上,很快结冰了。这样循环往复,工作人员铲冰是来不及的。”
2月23日傍晚,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公告称,为确保旅游安全,决定即时起临时关闭云谷寺至白鹅岭游步道。这段步行道的安全隐患,在距离事故发生一天一夜后,终于得到了景区的有效处置。
2月23日晚间,黄山景区发布的部分游步道暂时封闭的公告。
留春也在23日晚上大约8时左右收到的景区官方统一发布的短信,提示云谷寺至白鹅岭游步道已经关闭了。很快,她所住的山顶旅馆的工作人员也来口头提醒了,明天下山时避开这段下山道。
景区部分登山道被封后,游客继续攀登黄山的安全性如何?24日下午,黄山景区旅游热线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前一周持续的大雪导致全路段均有积雪和结冰现象,建议不太擅长爬山的游客暂缓前往。接下来3天内,山上温度回暖至1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冰雪会融化,到时登山环境会友好一些。
这位工作人员强调,因之前大雪时停时下,景区并未开展大规模的清雪活动,一些结冰、陡峭的路段,也尚未来得及逐一排查,需要游客自身注意安全。游客若前往需配备质量较好的防滑钉鞋,以确保安全。
美景“诱惑”的背后
“有爬了三十多次黄山的朋友告诉我们,这次黄山的雪景是罕见的,不容错过。”在决定出发登黄山前一周,留春的社交平台推送和朋友圈里,几乎被“黄山雪景”占领。
2月20日,黄山旅游官方平台发布了微信推文《春雪煮云雾,冬天欠的雪,黄山春天还》,这篇诗意的推送中,尽是黄山雪天各角度的美景实拍,留言区也是网友一片“好想去!”的感慨。但这篇推文中,对于雪天登山的注意事项并未提及。
当地旅行社一位导游也告诉记者,雪天一直是黄山旅游旺季,游客众多,门票、房源都很紧俏。如果报团出行,导游会严格检查旅客冰爪的质量与佩戴情况。一般来说,佩戴好冰爪走冰雪路没有问题。
但是想一睹黄山雪景的,还有大量并无组织归属的散客。“我们群里很多人不以为意,爬黄山前不做任何准备,觉得到山脚下再买也都来得及。”
留春母女依据“登山大咖”建议作的行前准备,但许多游客并未作充分准备。 受访者供图
令留春有些疑惑的是:为何景区把游客在雪天吸引来了,却没有给出明确的风险提示。
留春记得,2月23日她在景区入口处,并未听到任何关于“下雪天爬黄山注意事项”的官方广播通知。景区内虽然也有不少个体商家在售卖冰爪,但因为不是官方的,所以很多游客会把这种提醒当成推销话术,拒绝购买。
即使是购买了景区商家售卖的十几元一副廉价冰爪,也有不少游客在登山途中“踩雷”。
一位22日登黄山的游客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自述,她在登山途中至少看到了几十双半路就坏掉的冰爪,“这些冰爪走一段之后,圆钉位置还会卡冰块。买了劣质冰爪的游客,只能走一段路,敲一次鞋底……关键是这种冰爪,防滑效果太差了,根本不足以应对黄山的雪地。”
“实际上,22日游客摔跤那天,那几位游客也戴了冰爪,但雪太大了,当时冰爪的防滑性能也不好,这才导致的摔跤滑倒。”另一位景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
黄山步道上的冰爪,此时更像是一块检验景区公共服务能力的试金石,结果却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当网络推送让雪天的黄山成了巨大的流量地标,风险评估却在这场“云顶赏雪”的网络传播中悄然失语了。
在采访中,记者也向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旅行社追问过游客在雪天登山途中摔倒后的责任归属问题,双方均表示:在游客自愿上山的情况下,所有责任应由游客个人承担。
然而对这样的解释,并非所有人都能“买账”。一位曾经打算今年3月前往黄山的登山爱好者,在听说了这件事后,退掉了她的高铁票。她觉得这件不太愉快的小事,成了一面旅游行业的“棱镜”,折射着景区引流背后的责任缺位,期待景区在吸引游客和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留春在24日清晨拍摄的黄山日出画面。
原标题:当网红雪景撞上无准备的登山者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丁立洁 杨书源 姜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