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古偶、现偶纷至沓来,势头猛劲。
到头来,扑街一片。
反观另一边的台剧,一部“写实”家庭剧已经进入下一个 Next level。
童话故事的末尾,最后都会留下一句话: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童话故事上半集讲述了王子和公主相遇到相爱的过程。
一起经历荆棘,跌跌撞撞,打败恶魔,说服父母,步入如婚姻殿堂。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留下末尾的一段话,总结“王子和公主”下半集的婚后生活。
于是,我们默认他们未来的生活延续童话里的浪漫。
事实上,婚后生活真如此?
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信,看过故事的人都憧憬故幸福的未来。
《童话故事下集》
展开故事下半集。
剧中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的婚姻经历人世纷扰,甜蜜幸福背后迎来新的婚姻危机。
林宜玲和曾学友步入婚姻之前的故事,是偶像剧才会出现的情节。
浪漫的相遇,忽然之间的悸动,陷入爱河的沉沦……
一点一滴谱写属于两个人的回忆。
梦幻般的美好爱情是人们期待中的理想爱恋,现实中的磕磕绊绊才是人生必经之路。
无拘无束的自由转折点是婚姻。
林宜玲的自由领地被侵犯。
跟曾学友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独属两个人的乌托邦世界瓦解,生活抛出一个又一个考验。
曾学友的“妈宝”,婆婆的边界感,私人物品的雷点……
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学友张口闭口都是“妈”。
婆婆不分你我随意自由进入房间,用水煮贴身衣物,称之为热水消毒。
婚姻生活那些奇葩的,令人哑然,匪夷所思,在不同家庭剧主角的人生中上演。
所以当我们再次以旁观者的角度再去观看,或许不会像第一次那样惊讶,只会无语吐槽“怎么还会有这么奇葩的?”
现实照进电视剧的情节,多多少少都有范本。
看似每个人的遭遇不尽相同。
却是每个婚姻家庭必须面临的“题”。
“结婚证书不是童话结局的句号,而是现实生活冒号后的第一道应用题。”
琐碎的生活小事日积月累,两性婚姻的压力压抑将人逼向另一端,迫切寻求出口。
推动一个人走向改变的,一向是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困境。
林宜玲婚姻生活无处所说的委屈化作心底里的刺。
精神出轨成为一个宣泄口。
林宜玲在社交软件跟一个人聊上,精神共鸣让她获得短暂的释放。
刘文杰的出现点燃了蠢蠢欲动的心。
药店里停电瞬间的暧昧氛围,完美异性的吸引力。
这些美好的瞬间,跟林宜玲平日面对的唠叨、繁琐和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婆婆催生孩子,到处拜佛求神,喝各种各样苦药调理。
家里乱糟糟,曾学友视满地垃圾无睹,袜子乱丢,说一半做一半。
林宜玲是不孕主义,步入婚姻后生儿育女不是她的人生目标。
当现实压力跟理想状态碰撞,她有过摆脱婚姻的冲动。
故事的最后,没有没有按照家庭剧大女主的剧本走,反叛地选择继续维持婚姻。
尽管林宜玲精神出轨,闻到曾学友衣服其他女人的味道。
她也曾在“离”与“不离”之间无数次犹豫不决。
但他们婚姻关系没有在强烈的矛盾冲突剧本情节下分崩离析。
在“自我和解”中,林宜玲继续她的婚姻生活。
有人认为这个结局烂尾。
片面地认为遵循爽文大女主的路线才是一个合格结局。
是啊。
耳濡目染导向规训下的统一寻求“一样”,不一样就会被视为异类,沦为最高的评判标准之一。
婚姻祛魅的思想影响,不婚主义正在引领共识。
抓住认知提升的女性觉醒,某些人无时无刻不在以“真正的道理”教育正在路上的人如何清醒地寻找后半生人生路。
“过来人”的威力苦口婆心得像一个引路人,又像一个资历丰富的教师,站在最高讲台上指着点点。
台下的人呼应得越来越多。
“绝对”的思想从而占据一席之地,成了评判标准之一。
可是“不绝对”“不统一”才是生活本色。
人文主义的自我实现才是幸福之本。
林宜玲选择不离婚,打破家庭剧固定模板的套路,将“现实”放在观众面前。
“大女主”是现实生活个例,理想可及,普通平凡才是普世常规。
影视剧惯常以正向刺激的名义,彰显独特的“个例”成功,教导众人向之看齐。
可能当生活大女主的又有几个呢?
林宜玲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女子,36岁的人可以重新开始新的恋情,岁月却无法回头。
她有决定权离婚,开启更加洋洋洒洒的未来,跟随突然出现的内心悸动,远离婚姻中的鸡毛蒜皮,成为一个观众认可的自由女性。
导演驳回认同,逆向而行地选择去“意料之中”结局。
剧集揭开生活里那些糟糕的,不如意的表面,剥里面无数个日夜堆积起的亲情温暖和人性善意。
爱情演变成亲情,不可忽略的日子不经意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宿命般纠缠在一起。
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并非深究谁对谁错,也不判定结婚还是离婚是正确答案。
婆婆的没有边界感是真心实意的好,只是忽略默默付出的方式用在另外一个人身上。
曾学友是她儿子,依赖而亲近,习惯了照顾孩子。
习惯让她自然而然以对待儿子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婚后生活。
传宗接代是一代又一代人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思想,她想尽无数办法让儿女们有属于自己爱情结晶,这是为人父母的心愿。
她或许不是一个跟进时代的女性,但绝非一个“恶婆婆”。
后来发现是儿子的问题,她没有撒波打滚闹事,而是真诚向林宜玲道歉。
曾学友衣服上的香水味谜底揭开。
理解和信任拔出林宜玲埋藏心底里那根刺。
社交软件上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曾学友。
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他在另一种方式倾听安慰自己的爱人。
他们都不是绝对的“恶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对立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的本性体现。
不完美才是完美中的“完美”。
从一个家庭融入另一个家庭,开启“共生”原本就是一场接受磨合的考验。
接纳不完美的一面,破开困局,回归平淡而平凡的生活。
“童话故事下半集”剥开婚姻生活肌理,幸福美满是经历这些风雨“以后”的日子。
正如上半集经历的荆棘才缔造出的“圆满大结局”一样。
林宜玲一角是清醒者的塑造,衡量生活比重,在我看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情深层面的共鸣飘渺无依,清醒者总会反复度量实际。
林宜玲犹豫过的第二选择(刘文杰),最后也成了打消“精神出轨”付诸实际行动的理由。
现实生存的人性测试冲破关卡。
家庭生活窒息的“牢笼”在坦诚中消解,彼此间体谅推动了继续走向婚姻下一个阶段的结尾。
回到“童话故事”的角度,白马王子和公主若是连抵挡婚姻危机的心灵相通,意志坚定都没有,那么还算是让无数人为之感动的童话吗?
现实或许如童话世界永远在另一个世界创造最高仪式的浪漫,但也并不是完全与之相反,总能在一些细节寻到“共同点”。
剖开那些人人都看到的婚姻糟糕的一面,然后展现以“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的解开难题的方式解开困扰。
探寻糟糕背后有回寰的反转。
离婚,符合现实。
不离婚,也符合现实。
本是个人选择,不是特定答案。
还有人说,结尾林宜玲不能生的结局没那么美好。
确实,诸如此类自我和解,与他人和解的家庭剧收尾,很多导演为了突出戏剧化效果,满足受众理想要求,大多遵循happy ending,尽量用得偿所愿叠高“不离婚后”的幸福高度。
但这部剧在这一点一如既往彰显“与众不同”的姿态。
从“缺憾”的角度展现“写实”,贴近生活中的个例,又再次呈现意料之外的情节走向。
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的解读。
换另一个角度来说,林宜玲不想要孩子,挣扎在遵从内心还是为曾学友一家人改变自我想法的边缘徘徊。
末尾解开林宜玲的苦恼,用男方的问题解除这一困扰,为后续生活解除忧虑,何尝不是推动结局走向圆满的点睛之笔呢?
婚姻、生育、家庭成员关系是永不停歇的社会中心话题。
时代的某个主流思想会成为大部分人认可的中心。
但不意味着新思潮完全取代旧思潮。
透过生活留下的痕迹,探寻无限接近幸福终点的方向。
经历人生重重考验,最终目的的落脚点一定是领悟真谛后依然热爱生活的选择,这才是童话故事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