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飞雪,2025年的春天真要“冻住”了吗?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本该是大地回暖的时节,可2025年的春天似乎格外任性。二月下旬,正值农历“八九”之际,全国多地却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天气。“倒春寒来不来,七九尾有预兆”,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在当下格外引人深思。

从气象数据来看,今年的情况确实不同寻常。国家气象中心的监测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高气温仅在10℃左右,最低气温更是降至5℃以下,较往年同期偏低3-5℃。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低温态势似乎还将持续。气象专家李明(化名)表示:“受极地涡旋异常和拉尼娜现象的双重影响,今年冷空气活动频繁,南下势力强劲,这种情况在近十年来较为罕见。”

古人的智慧往往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耳熟能详的“数九歌”,清晰地勾勒出冬去春来的时序变化。按理说,到了八九,大雁应该北归,气温逐渐回升,可今年的情况却大大不同。

在河南信阳务农40余年的张大爷深有感触:“我种了一辈子地,还真没见过这么反常的天气。眼下麦苗都返青了,可这天一直冷着,再这么下去,今年的小麦产量怕是要受影响。”张大爷的担忧不无道理。农业气象专家指出,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越冬作物返青。小麦等越冬作物在春季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才能正常返青生长,持续低温会导致返青迟缓,影响后期产量形成。

第二,危及果树开花坐果。许多果树品种在早春开花,如遇倒春寒,很容易造成花芽、花朵冻害,直接影响果实产量。

第三,延缓春耕进度。土壤温度过低会影响春播作物出苗,农民不得不推迟春耕时间,打乱正常的农事活动安排。



从科学角度看,今年的异常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极地涡旋不稳定,冷空气更容易突破极地气压带的阻隔南下。今年较强的拉尼娜现象也加剧了天气波动。一位不愿具名的气象专家解释说:“气候系统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全球变暖看似是升温,但实际上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现象。”

面对可能的倒春寒,农业部门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各地农业技术部门纷纷发布农事建议,指导农民做好防寒措施。具体包括:

  1. 1. 农田管理:适时排水降渍,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必要时可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地温。
  2. 2. 果园防护:采用防寒网、防寒棚等设施保护果树;在低温来临前喷施抗冻剂。
  3. 3. 大棚作物:注意棚内通风降湿,防止湿度过大;适当增加棚膜层数,提高保温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倒春寒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一方面,农产品供应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菜价上涨;气温反复多变,容易诱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对此,专家建议:



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切勿因为已经立春就掉以轻心。“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值得遵循。

政府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确保重要农产品供应,防止出现价格异常波动。

第三,农业保险机构应该完善相关保险产品,帮助农民转移气象灾害风险。

纵观全球,应对倒春寒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美国通过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和农业保险体系来降低损失;日本则依靠设施农业和品种改良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展望未来,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可能会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

  1. 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报准确度和预见期。



  1. 2. 发展智慧农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2. 3. 调整农业结构,选育抗寒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
  3. 4.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虽然今年的春天来得有些慢,但只要我们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倒春寒的挑战。正如那句古语所说:“天道酬勤”,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期待暖阳穿透乌云,期待春天如约而至。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农民伯伯的希望,守护每个人的春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