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告诉我说,那个北大宝妈又发视频说她为什么不看《哪吒二》了。我好奇就去看了一下。结果发现最后她又乱用名人名言骂人了。
她在新视频里首先说很多人都在批评甚至是网暴她。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只是说了她不带孩子去看《哪吒二》,结果就不知道捅了什么窝了。她说,她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没有说电影不好,结果就有三类人各种私信她。第一类,不听她说什么,也不懂她说什么,也不在意她说什么,就只是单纯的站在对立面给她扣帽子贴标签。第二类,就是单纯的活在自己信息茧房里,对她进行外貌攻击,而这其中她说年轻女孩子居多。然后她劝这些活在信息茧房里的思维简单的人去多读书,去看点真正的好东西。第三类,就是觉得她教育不好孩子。然后她说,自己和孩子已经很久不看这种大英雄主义的电影了。因为她和她的孩子很明确的知道这种类型的电影对于他的现在未来其实都没有任何参考性。
她们会看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也会去看一些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电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真貌。
然后她说,《哪吒》告诉我们,我命由我不由天,鼓励我们打破枷锁,独立思考,但那些看《哪吒》很容易燃起来的人,根本不知道真正应该打破的枷锁是什么,只会一味的攻击像她这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那些不容易上头的人,其实人家的生活都已经自洽了。所以她觉得这很讽刺。因为看电影很燃的人是没有冲破束缚的不自由的人,而那些像她这种不燃的人才早就已经获得了自由。
而至于说电影,她根本就没看。但她表示尊重导演和导演妈妈在背后所有的努力。
最后,她又引用了《乌合之众》里面的名言,回怼那些批评她的人:“群体不善于论证,却急于求成,在群体里愚笨无知或心存嫉妒的人挣脱了自身卑微的感觉,拥有了一种残暴短暂却又无穷无尽的力量。”
看看这些词汇,又是心存嫉妒又是愚笨无知,又是没有冲破束缚,又是看的书不多的……短短的三分多钟的视频就完成了她对影片内涵、观众心理及社会效应的三重批判。
正当我犹豫要不要对她竖大拇指表示祝贺的时候,突然她却告诉我,她其实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一瞬间,我突然看到了那些论证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他们那种在不接触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完成现象学解构的哲学境界竟然在这位宝妈的这种"薛定谔的影评"中实现了完美的演绎。
这种黑色幽默让我立刻把原先要竖大拇指的静态行为改成了为她原地鼓掌。
因为我之前做了一期批评她这种家长的中长视频,所以我害怕我给她会造成什么伤害,所以我一边念着阿弥陀佛一边想看看我这种批评会被她归到哪一类。
我确定我没有骂过她网暴过她,我也自认为听懂了她所表达的意思,所以肯定不是她说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如果硬归类的话,勉强算是她说的第三类吧。
但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我也没说她就一定教育不好孩子。
我上个视频主要讲的是:她是那种用自己的精神裹脚布自以为是的摆布孩子人生的漏洞百出,功利偏执,事实不清,逻辑不通,还乱用名人名言的自我感动式的令人讨厌的家长。
她的孩子不一定就会被她教育的不好,但她的孩子一定会因为这样的家长而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而且有可能会变得和她一样功利偏执。
因为她说,她的孩子已经在她的影响下,早就已经不爱看这种大英雄主义的电影了,而是去看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也会去看一些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电影,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真貌。
这里面非常可怕的一点在于,她宣称孩子"明确知道这类电影没有参考性",她认为,她的孩子已经和她一样不爱看那种大英雄主义的电影了。
我不知道她的孩子今年多大,但从她的介绍,她说自己是个宝妈,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她的孩子大概率是小学阶段吧。
而根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12岁以下的儿童尚处具体运算阶段,其价值判断本质上是家庭认知范式的镜像反映。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不一定就是孩子自己的自主选择,而大概率是一种代际认知投射。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大概率是这种家长"开明专制"下的认知复读机而已。
这种家长自认为很开明的尊重了孩子的意见,但她的偏执狭隘其实是给孩子制造了很多的认知枷锁。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她把教育降维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比如,她偏执的认为,大自然的纪录片和真人真事的励志电影才能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全貌。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只要看的是电影,那你就不可能看到生活的全貌。
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只不过是因为有真人真事做背景而已。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讲,只要是电影,他就有剧本结构,有矛盾、冲突、观点、价值观……而真人真事的背景只不过提供的是一种真实性的模板作用。
而这种用真人真事改编来给电影划分种类的方法,其实并不新鲜。但电影界包括其它任何学界也没有说可以从生活的真实的角度就能给电影划分三六九等。
每一种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而且也没有哪篇专业的论文和实验论证过说你看这样的电影就能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就能冲破束缚,获得自由,活的自洽。
所以说,这位家长好像是自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育儿版的婆罗门:用纪录片的清高俯视商业片的世俗,用真人改编的"真实"否定神话改编的"虚妄"。她自己构建了一个虚假二分法:英雄叙事和真实励志是水火不容的。
这位家长好像变成了一位"教育判官",她先是给自己的偏见上了很高的毫无关联的价值,然后用自己的偏见去指导自己孩子的生活。
而这种用偏见指导孩子生活的判官式家长,说白了和那些“游戏手机篮球小说会带坏孩子,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呆板家长是一个类型。所以大家会本能的反感。
而当我们看到她竟然还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充满自豪感和高贵感的时候,这就会显得非常的滑稽了。
尤其是,她关于教育理念的自我感动式的论述,其实暴露出她严重的认知断层。
她说看《哪吒》这样的电影很燃的人是没有冲破束缚的不自由的人,而那些像她这种不燃的人才早就已经获得了自由。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首先就非常匪夷所思。
你能不能冲破束缚获得自由,和看不看某类电影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强的关联性呢?你难道是发现了什么新的“尿不湿和啤酒理论”?
而这恰恰就是这类家长比较讨厌的地方。就是很明显这种粗糙的结论就显示她读的书其实不多,但是她自认为自己读了很多,她觉得自己看到了世间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她就用这些粗糙的经验来生搬硬套到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中。
然后她就用这种自以为清醒的高贵和自豪来试图掩盖她的贫瘠和不安。可她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伪装其实本质上是一种自欺欺人。
当她断言"看哪吒燃起来的人没冲破枷锁"时,这何尝不是在给自己的认知惰性寻找某种虚假的哲学背书呢?将"不看英雄电影"等同于"生活自洽",这个神逻辑简直堪比宣称"不吃火锅的人灵魂更自由"。
可是真正的豁达和自由是能包容万物,而不是像她这样抵制某类电影。那些真正冲破思想牢笼的人,恰恰懂得在《哪吒》的爆米花盛宴中品鉴文化基因的嬗变。
所以我们要警惕某些家长的这种将教育异化为某种文化洁癖的实践。生活的真实样貌绝对不是该看和不该看两个极端。
对于孩子来讲,英雄叙事恰恰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载体。家长不能用成年人的功利主义框架来剥夺孩子幻想的权利。
而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开始于敢于承认自身认知是有局限的。所以,如果哪一天,这位宝妈的孩子要是偷偷看了《哪吒》这种英雄主义电影并且看的热泪盈眶的时候,请这位宝妈不要惊慌,因为这其实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表现。
本期推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本期推荐书籍:《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