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公号“谷雨实验室”一篇题为《我,二本出身,想做学术》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在一些人的固有印象中,做学术似乎是天资聪颖、教育背景优越者的专利,一旦被贴上“二本出身”之类的标签,就很难在学术和科研之路上走得太远。
但是,从媒体报道和舆论反馈来看,其实不乏有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年轻人通过不懈努力,抓住人生机遇,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可以说,“二本学生做学术”这个话题,并非是一味的悲情叙事,也有令人振奋的励志叙事。
客观而言,由高考成绩决定的“第一学历”,只能说明一个人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水平,并不能彻底定义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更无法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现实中,既有考取名牌大学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令人“伤仲永”的案例,也有一时失利,只能暂时进入二本院校,但“后劲”十足,鞭策自己不断奋起的正面案例。其中,有人立志走学术道路,在研究生阶段争取到了跃升进入一流学府的机会,或是做出了学界认可的研究成果。由于他们深知来路不易,在科研之路上往往格外脚踏实地,致力于取得过硬的学术业绩。
从实际案例上看,“二本学生做学术”的成功之道,除了踏实努力之外,也需要结合年轻人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合适的赛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选对了路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媒体报道中,有年轻人放弃看似更“高大上”的纯理论学科,而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应用型学科,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其学术之路很顺利也很愉快。笔者身边也有年轻朋友,因为不喜欢数学,在考研时选择了不需要高数考试的文学类专业,绕开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最终成功拿到博士学位,进入高校教书。对他们来说,做学术并非功利目标,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持续的研究动力,在学术工作中“走心”。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学校和老师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对非名校生存在偏见的硕导、博导,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界“大咖”愿意抛却成见,慧眼识人,一视同仁地看待“出身”不同的学生。不论学生前置学历的学校层次如何,导师都应该统一标准,根据学生的研究特长与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做合适的学术成长路径。对于富有热情和潜力的学生,学校也可以通过奖学金、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给予必要的激励与帮扶,为其扫清学术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说到底,不论是二本学生,还是在其他方面“先天吃亏”的年轻人,都不必抱有自我否定、自我贬损的想法。找准自己的兴趣、专长,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潜心耕耘,努力终究会有回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