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月下旬后,“打工人”已陆续返回工作岗位,春运也落下帷幕。南都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春运40天(2025年1月14日至2月2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90.2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增长7.1%,创历史新高。

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5.1亿人次,同比增长6.1%;公路人员流动量83.9亿人次,同比增长7.2%(其中,自驾出行量71.7亿人次,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量79.4%,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2.2亿人次);水路旅客发送量3121万人次,同比增长7.6%;民航旅客发送量9020万人次,同比增长7.4%。


1月13日,在北京地区春运首趟旅客列车K4159次发车前,一名小乘客拿着“回家过年”的标牌在车厢内玩耍。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今年春运,多地通过科技赋能,助力交通出行平安畅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落地,移动机器人辅助充电、无人机喊话疏导交通等案例,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作为热门出发和到达目的地,今年春运,广东省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超11.1亿人次,约占全国12.32%。据悉,广东以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契机,精准挖掘交通运行演变规律,实现在线实时推演和短时预测,及时发布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有效支撑深中通道、南沙大桥等重点跨江跨海通道、重点路段实现安全畅顺。

湾区管控平台借助广东交通行业数字底座的数据及能力,围绕“态势感知、预测预警、多层级管控、应急协同及出行服务”的高速公路网管控业务闭环,构建大湾区骨干路网智能管控体系。“跳出路段保畅通,治标更要治本。”依托管控平台,及时发现以深中通道为主的,包括邻近高速组成的路网整体交通流变化,及早联动各方,做好疏导准备,从远端开始引导车流流向最优路线,实现道路通行的最优解,也能够让更多的车辆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春节假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和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迎来不少游客。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今年春运自驾出行近72亿人次,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保障能力备受关注。例如,人流车流倍增,如何高效完成服务区的环境卫生清洁呢?为此,广东仁新高速在增加人员开展卫生清理外,还引入了玻璃清洁机器人。工作人员只需在APP端或遥控器上简单操作,便可开启AI智能除污,实现死角全覆盖式清洁。此外,仁新高速还采用无人机巡查系统实时监控服务区车流情况,配合语音播报引导车辆有序通行,有效缓解拥堵问题。

今年春节假期,新疆、辽宁、甘肃、陕西、河南、湖南等局部地区迎来雨雪及大雾天气,交通部门一方面连续开展除冰除雪作业,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时调度易拥堵路段和收费站,通过动态调整潮汐车道、无人机喊话疏导交通事故现场等措施提升通行效率。春节假期,全国预置6453个车辆救援点,开展车辆救援3.9万起。高速公路严重拥堵路段大幅减少。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高博表示,假期全国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明显提升,严重拥堵路段大幅减少,拥堵1000米以上路段同比下降19.4%。

今年春运,无人机作为“空中巡查员”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无人机智能化装备全面应用于粤东铁路电力设备巡检。广铁集团惠州电务段梅州水电车间,在梅州到兴宁等地约400 公里线路上,每半月用无人机进行一次巡检。粤东地区铁路多在山区,传统人工徒步巡视电力设备既耗时费力又不安全,无人机的加入极大缓解了这一难题。如今,无人机已推广到全段 800 公里线路的巡检。

2月7日至14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无人机也在“空中守护”冰雪盛会。亚冬会的冰上项目与雪上项目分别在哈尔滨市和亚布力赛区举行,为确保两大赛区之间的交通顺畅,在绥满高速哈尔滨至亚布力段高速主干线上,来自深圳的联合飞机的7架镭影Q20无人机协同镭影机库为亚冬会期间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提供智能化、全天候的安全保障。


无人机为亚冬会期间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提供智能化、全天候的安全保障。

据悉,这些无人机具备优秀的长时间续航能力,最大航程可达75公里,搭载光电吊舱、喊话器等载荷可持续工作50分钟以上,同时更能够在-40℃的极寒环境下作业,确保在寒潮肆虐的天气依然稳定作业。在飞行过程中,无人机可迅速捕捉并识别多种路面情况,例如道路积雪、车辆排队以及交通事故等。一旦发现异常,指挥中心能够精准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并迅速将信息传递给养护、救援等相关单位,从而实现高效发现、迅速响应和及时处理。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孙立业对南都记者表示,无人机主要观察高速路况,比如路面状态积雪、车祸等等。巡检速度比人工巡检提升300%,而且更安全,数据更准确有效。

凭借全自动起降、实时画面传输和快速应急响应等能力,无人机系统不仅提升了交通保障能力,还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亚冬会后,部署在高速上的无人机已全部转为自动机舱无人值守模式。

像上述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及应用场景受到关注,尤其是2月17日中央召开民企座谈会,专门邀请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家代表参会,再次引起广泛热议。例如,参会并发言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认为,在今年年底之前,AI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的量级。如果顺利的话,到明年或者后年,一些基础的比如服务业或工业基本可以推起来了。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被认为是引领未来发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导技术、重磅产业,正在受到地方重视。据南方+报道,2月18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主持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他提到,我们将创造一批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教育、医疗、城市管理、交通等行业应用走深走实,加快智能机器人及关键技术在工业制造、家政服务、民爆生产、智慧安防、智慧物流等典型场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帮助安全适用的产品尽快走向市场、做大规模。

采写:南都记者陈秋圆 发自北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