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 自作联

青云得路鹏飞远,白雪吟篇石破惊。

62×353cm×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有感言恭达先生赴法出席

“中国传统艺术巴黎交流展”

□彭庆阳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2025年1月18日下午,正值北京的寒冬季节,室外寒风凛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层银色大厅内却是高朋满座,暖意融融。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大美中国世界行·东方云裳”中法文化之约系列活动之首部中法合拍纪录片《东方美学》第一季《大师的艺术》首映式正在这里举行。

该纪录片共五集,分别由参加2024年“中国传统艺术巴黎交流展”的言恭达、王西京、邱笑秋、车鹏飞、李菊生等五位中国艺术家担任故事主角,讲述该领域内中国艺术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流变和传承,及其在国际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大草 自作联

胸中涛浪心游天地外,笔底风雷意在有无中。

50×358cm×2

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两个古老而独特文明的代表,长久以来相互吸引、相互关注、相互理解。早在马可波罗之前的13世纪中期,法国便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中国,以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此后七个多世纪里,两国文化在求同存异中携手共进,在交流中碰撞出的绚烂火花,激起了无数涟漪或震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法国前总统希拉 克曾感慨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新航路的开辟“使我们爱上了中国艺术、漆器和瓷器”。从精美绝伦的瓷器到细腻典雅的丝绸,从深奥玄秘的哲学思想到独特优美的文学艺术,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烙印在法国人的心中。而法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精华,也在近现代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习近平主席说:“中法作为两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国,在历史长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影响世界行进方向。”回首中法文化交流的漫长历程,一直是在探索中、深入中一方面保持各自文化的不同形态,一方面在相互借鉴、帮扶中走向融合与共通。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作为中宣部立项的文化宣推项目之一,“大美中国世界行·东方云裳”中法文化之约系列活动于2024年12月19日至22日在法国卢浮宫举行。这一活动犹如一座桥梁,横跨欧亚大陆,连接起中法两国的文化与情感。受法国造型艺术家协会的邀请,中国艺术家言恭达、王西京、邱笑秋、车鹏飞、李菊生等主动担当新时代中法友好的民间使者,共同参加“中国传统艺术巴黎交流展”,以“民之交”助力“国之交”。在此次展览中,言先生携33件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精彩亮相,这些作品涵盖了甲骨文、金文、楚篆、秦篆、汉隶、魏碑、章草、行书、大草等九种书体。

虚灵入化的甲骨文、凝重恣放的金文、奇逸多姿的楚篆、通婉流畅的秦篆、高古苍浑的汉隶、险峻生动的魏碑、意态纷呈的章草、风流倜傥的行书、恣肆率意的大草等,不同书体自是在字形篇章、用笔用墨等书法形质上有所不同,每一种书体创作都有融古开新的创造性转化,可谓“各美其美”。同时,于言先生这样“善书者”来说,早已厘清中国书法以人为本、文质相生、固质耀文审美理念的确立过厘清中国书法艺术本体论的内涵,以技道双修的功夫在中国书法的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三个层面进行了贯通融合,从而能够化合各种书体的笔墨语言为一体,正如著名作家卞毓方所誉“世上从此有‘言体’”。比如言先生“以篆入草”“以篆入隶”及“以草入篆”的书法实践探索,无不是“以书体传承中的互补、借鉴、融通,逐步形成各类具备强烈个性意识的写意风格。”(言先生语)所以,他的各种书体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又“美美与共”,无不彰显出“内向、重和、尚简、贵神”的哲学理念与“清、拙、厚、大”的书法美学思想。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认为:“从世界艺术的背景来看,中国书法无疑可以被视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中国的书法似乎还有一些在世界其他艺术领域中无法找到的特性。”言先生不同书体作品依序在卢浮宫的展厅中徐徐展开,宛如历史长河中的朵朵奇葩呈现在观众面前。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开始,继而由大篆演变为小篆、隶书,至汉出现了草书、行书、楷书,汉字形体经历数次演变,至东晋时期书体演变大体结束。各种书体在演变过程中的简化与更迭,反映了书法审美的变迁,也见证了人类文明进步。字体和书体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先民的行动和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以中国人“智慧”这个源为内在动力的。可以说,言先生这些不同书体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卢浮宫,有着“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显示出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脉。这正如言先生所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物化,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大草 自作诗

柴门天籁月飞声,雏凤清音逸气生。

雪点梅花飞不尽,君来一曲压春城。

358×96cm

言先生这次在卢浮宫展出的书法作品,其内容多为自作诗词与楹联。他说:“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通过书法艺术,自作诗歌的内容,来表达作者的家国情怀。中法两国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友谊,因此在中法建交60周年来,我们需要表达的,就是要把自己在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诗歌反映当代。”传统书法的欣赏往往都是和阅读文本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好的书法作品通常具有文本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好的书法作品首先是文本内容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卓远的见识、高雅的境界、动人的文辞,这样才会引发书家的书写欲望,进入“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书写状态,从而“将诗书融会贯通,畅其胸臆,散其怀抱,以己之感直抒性情”,创作出既有笔墨语言,又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之作。

言先生说:“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是时代人文精神表达的一种名片。书法并不只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审美。看线条的美、点画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因此说,中国书法的“走出去”,对外传播强调的不能只偏重书法的“技”,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要通过对中国书法作品的阐释,让外国人逐渐认知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过程中,一些书家打着书法国际化的幌子,热衷于在书法创作中淡漠、忽略用笔、结字等书法的本体语言,而不伦不类融入外国艺术的概念和元素。这种“似书又似画、非书亦非画”的“创新”已让书法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文化、远离了本真,完全扭曲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沦为迎合外国人对中国书法审美的盲区。这是在全球文化交流进程中因缺乏话语权所表现出来的弱势自卑心理,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推动中国书法国际化交流与传播,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消解传统文化去迎合世界潮流。正相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最纯粹的审美艺术,中国特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规律,这便为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大多由于不识汉字而无法释读书写内容,也很难掌握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那如何让他们从自己的美学立场去深入地认知和理解书法呢?就是找到使得中西双方都能更有效提升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审美共同点,“写意”就是其中之一,它最能激发读者的审美积极性。“写意”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这一点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言先生说:“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决定的。‘写意精神’决定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思维形式必然是意象思维。”“中国书法注重书写性,写意精神是书法艺术‘道’的精神。”(言先生语)另一方面,“写意”在西方现代艺术中也早已被关注,并在它的影响下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理论转向,显现出“写意”在跨文化视野中所具备的创造新意义的广阔空间,比如说兴起于法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写意的目的、本质不在于写,而在于意。艺术的共性是人性,从根本上来说,各个艺术门类的最高境界在“道”的层面都是相通的,因此写意不仅存在于书法、绘画、雕塑等美术中,也存在于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可以说,写意是东西方共通的艺术语言。


大草 自作诗

葱茏月色峡门开,趵突素湍天马来。

漫道危岩能堵水,皮舟一跃驾云台。

97×357cm

学者苏刚在欣赏言先生书法作品时,从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书法这个角度进行切入,以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为参照,把书法艺术发展放在世界格局中审视、研究和解读,他说:

在情感表达方面,言先生大草书和波洛克的作品也展现了深刻的相似性。他在大草书中通过笔墨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个性,每一笔每一画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体现了深刻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波洛克则通过自由的绘画方式传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命的感受和对存在的探索,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和强烈。尽管言先生的大草书和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在创作方法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都在追求艺术的自由表达和动态美。这种跨文化的艺术比较,有助于西方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美学和情感表达。

苏刚在传统文化审美体系范围之外,引入西方概念来审视、解读言先生其人其书,将言先生放在现代性语境中审视,以比较的视野将他的大草书法直接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及其现代绘画进行对比,在言先生身上找到了大草书法与现代艺术精神相通之处。言先生在大草书法创作中很注重自我个性的创造或自我人性的表现,但他更强调自我人格的修炼、人格的表现,因为他认为书法本是 作为传统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故而能“为人生而艺术”。这于西方读者而言,打开了另一扇欣赏言先生书法艺术的窗户。

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我们看言先生在卢浮宫展出的这些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在空间上都具有民族性,在时间上都呈现时代性,可以说是“植根传统,怀旧不是恋旧,它是一种情怀,一种根基,而艺术通变出新是现实的必须。”(言先生语)比如,在“东方云裳”巴黎绽放之夜时装秀活动中,我们看到言先生的大草书法艺术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服饰中。以展现传统艺术与时尚美感巧妙融合的东方美学为旨意,将言先生的大草作品《大道之行》转化为提花面料,“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在提花工艺上进行反复实践和创新,以确保书法的精髓在面料上完美呈现。”长三角时尚产业研究院院长柴方军如是说。在时尚中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以新潮方式亮相,说明“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正在浸润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中华生活美学”的价值体现,也是“中华文化标识”的积极建构。如何将中国书法“流而畅”的线条和艺术韵味转化为织造语言?如何将黑白的书法艺术转化为彩色含金银丝的提花织法?在言先生的参与下,团队创新了提花工艺,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艺。这一创新不仅保留了中国书法的独特美感,更赋予了其新的时尚内涵,让书法与生活相通、与环境相融,真正“活”了起来。从宣纸到服装的场景创新,是一次大胆的跨界尝试,也是对传统艺术的现代诠释,让中国书法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将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与时尚流行的现代服饰进行完美融合,并以服装形式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和深度,惊艳了巴黎时尚界,也引起法国艺术界的广泛兴趣。这种别出心裁的时装秀,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更是服饰与书法跨界融合的文创模式的生动范例,进一步体现出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跨学科、多维度的生命力,体现出中国书法艺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正是参与者具有创新思维和跨文化创意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资源的运用,以探寻艺术发展的新视角让言先生的大草书法由宣纸到服装产生了器物类型和样式的变化,而没有丢失书法笔墨语言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定的功能和价值。将中国书法艺术与现代提花工艺相结合,也正符合艺术学科研究前沿中“中华生活美学”“艺术赋能”“可持续时尚”“中华文化标识”的范畴,有助于我们感知到融合与创新的时代脉搏。这对于当代中国书法的传播与推广有着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


大篆 自作联

隔竹写来诗更瘦,班荆相赠格尤清。

246×47cm×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多年来,言先生一方面在书法艺术上以精益求精诠释艺术精神,创作出有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书法精品奉献给社会。一方面坚守文化信仰,坚守时代审美理想,坚守职业操守,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中国书法“走出去”,践行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的外交理念。曾被全国友协授予“和平贡献奖”、被第二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组委会授予“和平使者”荣誉称号等等。曹魏时期的王弼有句名言:“君子应物而无累于物。”有着“中华文化大使”美誉的言先生,能够充分面对荣誉而不受荣誉的役制,一直行走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大道上。多次赴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交流,用书法艺术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以文化人、以艺交心中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2010年11月12日,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言先生的书法特展。这次从书法到外交“跨界”的特殊经历,让言先生对中国书法的现实与未来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开幕式上说:“我为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为我今天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而感到格外的幸福!”“走近书法,就是走进中国!”

2011年11月11日,言先生应邀在美国夏威夷大学APEC文化论坛作题为《中国书法与东方智慧》的主题演讲,并在论坛期间展出长达48米的大草长卷《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伟人诗抄》。他对此感慨道:“面对大草长卷,它绝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在这黑白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沉浸了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交流的是让世界震惊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弘扬的是这个伟大时代最需要的人文风尚!”

2012年8月1日,伦敦奥运期间,“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在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行,言先生作为受邀出席2012伦敦美术大会唯一的中国书法艺术家,应何振梁先生邀请为美术大会创作的顾拜旦《体育颂》15米大草长卷同时亮相展出,令参观的中外来宾无不印象深刻。在展览开幕式大会讲话中他指出:“奥林匹克的体育力量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我通过中国书法艺术来表现奥林匹克的精神,让各国友人都能够通过中国书法艺术领悟到这种和谐的生命力量。”


大篆(金文) 自作联

强国富民万家增福泽,和风甘雨四海沐春晖。

50×368cm×2

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同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半岛影响最大。中国书法在历史上对日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言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数次到往日本,与许多日本文化友人尤其是书家有过多次的来往与交流,并结下了真诚的友谊,显现出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互鉴和深厚的文化渊源。早在1996年11月就在日本鹿儿岛举办“汉诗俳句言恭达书法展”;2017年3月27日,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由言先生倡导的“仁泽无疆——中日书法名家邀请展”在日本京都举行;2018年11月6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抱云堂吟草——言恭达书法艺术作品展”在日本东京都银座中央美术馆举办。展览既展示了多元众彩的书法艺术和中国诗词楹联的魅力,也展现了一位艺术家感悟时代、感知民生的人文情怀,从而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国际传播。

在中国书法国际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言先生除了上述这些走出国门举办或主导展览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及学术对话外,还不遗余力地以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的名义捐赠、资助各种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项目。比如:2013年12月10日,言先生向北京语言大学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建立“言恭达艺术文化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和资助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及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海内外书画艺术活动。

2014年7月30日,言先生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平友好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言恭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专门用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甲骨文 自作联

国步小康裁万里红霞祥云织锦

民扬大爱创千秋伟业瑞景喜春

50×365cm×2

由言先生主导的“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会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期间,曾举办“仁泽无疆——中日友好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组织中国优秀的青少年到日本进行书法交流,以此为中日两国的青少年搭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友好交流平台。也曾组织“外交官镇江文化之旅”在大会期间走进米芾公园大赛现场,观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现场书写。这种“请进来”也是对中国书法“走出去”的一种突破和创新,通过这种形式让国际友人认知、理解并欣赏中国书法,也就是接纳并融合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体系,这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要义。

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由上可见,言先生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征程上成为了主角,为中外文化交流凝聚的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隶书 自作联

龙岁迎春,风雨问初心,瞩目民生福祉,同歌大业兴邦曲;

鸿图开卷,川原盈瑞气,牵情世道年光,共赋小康治国篇。

248×47cm×2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三千年的书法史。可以说,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融注了泱泱中华的沧桑巨变。探古追昔,中国书法如同文脉基石,自古至今构筑起一道精神长城,让我们时刻感悟着“何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重申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承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在当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和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价值取向。”(言先生语)如此,我们才会以高度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去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坚持本土化实践,同时拥有全球化视野,创作出有着民族标识、中国精神和时代文化积累的精品力作,才会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自由境地。


隶书 自作联

岂惟识度知兴废,更有劬劳克始终。

245×47cm×2

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以汉字为造型素材并通过想象加工成为艺术形象的书法,也是“立象以尽意”。再进一步说,不仅书法是“立象以尽意”,所有的中外艺术都是“立象以尽意”的,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艺术,其“意”都是通过“象”来传达。虽然有限的“象”难以抒发无穷的“意”、无法全部地表现出“意”的内涵,但也说明艺术作品创作就是从“立象”到“存意”的过程,必须注重其精神本体的领悟与把握,在有形的“象”中体现出超以象外的深邃内涵及丰富意蕴,也才会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并引发心灵“共鸣”。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所识,书法“是精神的美和艺术”“是想象力突破了概念的僵化的思考和固定化,是想象力带来了动的想念的更为自由的漫游”。

“意”的表达成了诸多艺术审美取向的标准,不管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艺术中都有“表意”的意谓与内涵。常说艺术无国界,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正是这样。假如你具备雕塑、建筑等欣赏的能力,或是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因为“一通”可能导致“百通”,借助图像和线条的审美,以“通感”来欣赏书法,这不是“出位之思”,也不是艺术“客串”,而是书法艺术审美中“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中。但由于中国书法“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审美价值取向,是很难作出由“象”及“意”的深度欣赏和完全认知的。意象审美存在于中西艺术之中,但于中国书法艺术而言,起于中国古老哲学《周易》中的“意象”更能体现出以“象”显“意”、以“象”体“道”,道心与行为、形器一体交融的 美学精神与理想,即“美在意象”。正如美学家张世英所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 ’的现当代意义。”


小篆 自作联

花开棠棣春光映,雨润芝兰景色妍。

248×47cm×2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中华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美学资源和独特的美学精神,要想读懂中国精神,了解中国文化,就要从中国书法入手,这也成了一些西方艺术家、汉学家的共识。比如在德国学术传统中,一些学者对汉字、对书法就一直很痴迷,哲学家莱布尼茨早在1707年就表示:“如果能发现汉字的奥秘,我们就能发现分析思维的工具。”到了汉学家雷德侯这里,他更是在《万物》一书中以洋洋洒洒40余万字详细阐述了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认为“我个人觉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别的国家无可比拟,中国书法研究永无止境,非常有意思。”对于当今一些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从中国书法线条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雷德侯认为这是“照猫画虎”的表现,因为“在一定法度内寻求书写变化这一艺术理念完全没有掌握,没有吃透中国书法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所谓创新没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在进行中国书法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要有主流文化的责任担当,透过笔墨传递出中国书法写意本质的诗性的精神传递,坚持以书法的“象”来显“意”,以“意”来展示中国书法独特魅力与美学品格,毕竟“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决定的。”(言先生语)中国书法在国际传播中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其外在形式美,比如说书法线质的美以及字势布白及墨分五色的美,作为作品的第一视觉效果出现。但可视性只能算是书法欣赏的“前奏曲”,真正的还在于书法的可读性,通过“读”来品味其蕴含的文化韵味、领悟其艺术精神,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由象尽意、由形到神。比如说,言先生于2011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APEC文化论坛期间展出的大草长卷《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伟人诗抄》长达48米,迄今为止,如此大的书法长卷在国外展出也就独数言先生一人。其鸿篇巨制不只是形式上的巨大,更在于它的包容量大、审美含量大,以及表达家国情怀的情愫大,从而表现出有着大格局、大气象、大精神的大美境界。以象显意,在这件作品的用笔用墨、字势篇章的形式下,无不彰显出中国艺术精神。艺术虚实相生的妙用,体现出道家所崇尚的虚静、无为、自然、朴素等美学观。字形布白的奇正、长短、开合、纵横等变化,一是体现出易文化的变通思想,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变”中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与传承,如言先生所说:“懂得唯有‘变’与‘通’,艺术才不至于走向死亡。”因为变化则能出新,则能创造开掘自我潜能。二是体现出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宗白华语)体现出中国书法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之美”。由此说来,这件长卷草书作品可谓“衔华而佩实”,即形式优美且内容充实。言先生反复强调,书家在书法创作中,特别是进行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在讲究书法形式美的同时,更要注重书法写意精神的追求,注重内在的精神本质,即形在意在,形意不分,以突出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及其核心价值。这也是言先生在坚持传统审美观念的同时能够以现代审美来重视中国书法文化本体,在书法实践中以道心本体为基,并关注行为本体,活用形器本体,从而赋予了书法作品思想与格调的定位,凸显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行书 自作联

香度纱窗梅已绽,春回黍谷柳先舒。

247×49cm×2

言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哲学重‘为道’,西方近代哲学讲‘为学’(主张主客两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价值差异,反映在艺术审美上也有所区别,“西方求‘理’,我们求‘神’; 西方艺术讲‘再现’,中国艺术讲‘表现’……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成两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言先生语)虽然中西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不同,但“艺术想象和情感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却具有相通性,从而使中西方艺术由“各美其美”走进“美美与共”。黑格尔说:“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还可以进一步推论:人类本性中对于美的看法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是各人各样的,所以关于美和审美的鉴赏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放皆准的普遍规律。”指出了艺术美的不同性在于审美标准的差异。说到相通性,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评价希腊的古典艺术,这和老庄哲学中“无为”“虚忘”“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书法中的表现皆是相通的,都是 强调艺术审美的自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而水涨船高,书法文化对外传播活动也 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的书法文化“走出去”更要认清形势,坚守初心,保持定力,突出中国书法以本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为核 心的价值,秉承中国书法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德大厦上 的现代化价值导向,弘扬时代主流文化,对国家发展承担历史责任,其根本要义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以人的尊严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层面,高扬科学理性,把握现代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当代书坛需要一种基于价值传承与价值创新的文化自觉,需要文化的光照与引领。”(言先生语)所以,不管是言先生“走出去”的书法展览活动,还是他资助的民间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皆为展示中国形象、发展民间外交、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是在书法传播方面作出的有益创新和尝试,无疑为中国书法“走出去”“走进去”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中国书法艺术元素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展示中华文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与路径。另一方面也是肩负着一种责任,“这责任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精英者‘艺术的自觉’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言先生语)让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铺陈出当代中国书法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推动中国书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章草 自作联

沧桑几经霜鬓换,层峦九上屐痕存。

言先生说:“我们要让中国的书法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还需要一种形式的转换,传统到现代的融合转换,内容到技法的形式转换。我们既要看到我们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又要看到路途的艰难;我们既要看前景辉煌,又要看很多有待完成的基础工作。但我们千万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作表面文章,要尽到本体的坚持、人文的坚持、质量的坚持。”这也正是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言先生在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中国书法艺术连接起“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的故事,让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中国文化,体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与情感,从而看到更全面、更真实、更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中国,这正如言先生所说:“走近书法,就是走进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