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泽连斯基公开表示:为了和平愿意辞去总统之位。
这与之前,那位抵抗到底硬汉作风的泽连斯基未免差距有些过大。
更令人注意的是,2月24日就是俄乌冲突三周年纪念日。
泽连斯基在前一天发表这个言论,更令人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泽连斯基面对记者说的另一番话,更是让人不禁感觉到:他可能要“出事”了。
那么泽连斯基究竟说了什么?
2月23日下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低头看了看手表——这个动作被《基辅邮报》的直播镜头精准捕捉。
随后他说出了一段让现场记者愣神的发言:“如果我的辞职能换来和平,或者让乌克兰加入北约,我明天就可以离开总统办公室。”
镜头扫过台下,一名欧洲记者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简讯:“泽连斯基服软了?”
这和他过去三年塑造的“战时硬汉”形象截然相反。
就在一周前,他还在前线视察时对着士兵高喊“胜利属于我们”,而更早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公开指责西方军援迟缓是“变相谋杀乌克兰人”。
但此刻的泽连斯基显得有些焦躁,他不断用手指敲击讲台,甚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特朗普的问题时突然抬高声调:“特朗普不会永远当美国总统!但乌克兰需要持久的和平!”
这段话迅速被美国保守派媒体截取传播,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在当晚节目里嘲讽:“看来有人忘了是谁在国会拦下了600亿援助。”
反常的不仅是态度。
按照乌克兰总统府此前公布的日程,2月24日俄乌冲突三周年当天只会举行小规模纪念活动,但泽连斯基在发布会尾声突然宣布:“明天将召开一场决定乌克兰命运的国际峰会,13个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抵达基辅。”
然而蹊跷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官方行程显示他24日全天在柏林主持内阁会议。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X账号当天早晨还在宣传巴黎农业展行程。
这场被泽连斯基称为“转折点”的峰会,似乎成了一场只有召集者自己相信的“幻影集会”。
更深的矛盾在次日浮出水面。
24日上午,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突然在Telegram频道发布数据,称美国对乌援助“实际到账仅1000亿美元”,并附上一张对比图:阿富汗战争20年间美国耗资2.3万亿美元。
这条很快被删除的帖子激怒了美国国会共和党人,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在个人账号发图反击:“下一个阿富汗?我们不会上当!”
而特朗普在其自创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写道:“所有美国资助必须用矿产协议来交换,不能再让欧洲占便宜。”
这句话被看作对泽连斯基前日“矿产换和平”言论的隔空回应——后者曾表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应包含“与美国达成矿产开发协议”。
这种公开撕破脸的举动让观察者困惑。
曾为泽连斯基撰写演讲稿的顾问奥列克西·阿雷斯托维奇在YouTube直播中分析:“要么是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要么就是决策层出现了严重分裂。”
他的怀疑并非没有依据: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24日接受《乌克兰真理报》采访时,特意强调“军方未参与峰会筹备”。
这与泽连斯基宣称的“全政府协同”明显矛盾。
更微妙的是,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24日上午的记者会上没有像往常那样激烈抨击,反而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注意到某些人开始说真话了。”
这场迷雾中的博弈,在24日下午迎来第一个实质性转折点。
泽连斯基的官方账号在24日23时17分发布声明,称乌克兰已向瑞士提交和平峰会提案,要求俄罗斯“全部撤军并赔偿损失”。
但五分钟后,瑞士外交部官方账号回应:“尚未收到正式文件。”
这种时间线上的错位引发连锁反应:莫斯科股市25日开盘后卢布汇率剧烈波动,而美国国务院匿名官员向路透社透露:“我们三天前就建议暂缓该提案。”
在这场混乱的48小时里,最值得玩味的是各方的沉默。
这种集体性沉默,与泽连斯基高调宣称的“历史性峰会”形成刺眼对比。
谜底或许藏在两处细节:一是《华尔街日报》24日援引美乌官员消息称,泽连斯基曾要求白宫书面保证“战后继续执政”,但遭拒绝。
二是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5日简短表态“莫斯科不评论他国内政”,这与俄方以往“去纳粹化”的强硬措辞大相径庭。
与此同时,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贡恰连科在Facebook透露,议会正在讨论“总统紧急状态权限调整法案”,而这项提案的发起人包括多名泽连斯基的政治盟友。
当基辅的夜色再次降临,这场始于“辞职换和平”宣言的48小时震荡,似乎成了俄乌战争三年来的某种隐喻。
一个被多重压力撕裂的领导人,一套在现实与理想间失衡的外交策略,一群在牌桌上心照不宣的玩家。
而最残酷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当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敲击讲台时,那个“明天就可以辞职”的承诺,究竟是对命运妥协的预告,还是绝境求生的赌注?
答案或许既不在于莫斯科的沉默,也不在于华盛顿的算计。
而在于哈尔科夫前线某个正在修补战壕的士兵,他此刻是否还相信,远在基辅的总统府里有人真正掌控着这场战争的终点。
泽连斯基身上种种反常,是否证明他正准备用一种不同寻常方式,想要让美国为出卖乌克兰利益付出代价。
而这种等同于向美国政治宣战的方式,又是否会真的奏效呢?我们拭目以待。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