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摄影报道
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
2022年12月,绵茂公路正式通车后,凭借沿线风景,迅速成为游客出游热门路线之一。与此同时,部分路过游客频繁投喂公路附近野生猴群的行为,给当地生态及道路秩序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2月19日,四川绵竹三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禁止投喂野生动物的倡议书》,倡议公众自觉停止投喂行为,切实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
三部门为何联合发布倡议?绵茂公路投喂野生猴群存在哪些安全隐患?2月24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绵茂公路展开实地探访,对话清平镇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段相关负责人及律师,探寻这份“禁喂倡议书”背后亟需解决的隐患。
路过游客投喂猴群的主要区域
01
实地探访
隧道多弯道多
猴群活动集中区发现食物残渣
2月24日13时40分许,在穿梭了将近20公里的隧道群后,封面新闻记者抵达绵茂公路夹皮沟段。这里是绵茂公路野生猴群集中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夹皮沟段往茂县方向左侧,有两块大小不同的区域,一块位于道路转角方向,一块位于夹皮沟2号大桥旁。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两块区域是路过车辆驾乘人员投喂野生猴群的集中点。路旁,有关部门设置了违停抓拍指示牌。
当天气温较低,绵茂公路两侧山上还有未融化的积雪,记者到达时并未见到有猴群在公路外的平台和山上活动,但地面上残留有多处猴群吃剩的橘子、苹果、甘蔗、瓜子等残渣。公路边上,竖立着一块提示牌,上面字样非常醒目:“野生动物出没区域,请勿逗留,注意安全。”在位于夹皮沟2号大桥旁的区域,一块牌子上标注着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常见的一二级国家保护动物,其中包括藏酋猴和猕猴。
绵茂公路夹皮沟段的警示牌
据公开资料显示,绵茂公路全长56公里,有桥梁51座、隧道20座,其中绵竹段全长47.49公里,共有42座桥梁,18座隧道。绵茂公路绵竹段全程限速40公里,但隧道和弯道多,在冬天气温低时路面还有暗冰。记者在绵茂公路行驶时还发现,来往茂县与绵竹的货车较多,而该公路夹皮沟段是一个接近360度的大弯,将车停在该处对野生猴群进行投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据清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派出所和清平镇政府安排了人员,每天在绵茂公路绵竹段巡逻,看到有人投喂野生猴群会进行劝离,有猴子跑到马路上要吃的,他们也会将猴子赶到路边或山上。
猴群吃剩的食物残渣
02
网络热捧
投喂成“打卡项”
游客的“跟风”与猴群的“拦路”
绵茂公路于2022年12月通车后,成为进出四川阿坝的又一条快捷通道。由于该公路风景优美,不少游客选择从该道路前往阿坝旅游,日常车流量较大。同时,绵茂公路还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段境内,系很多野生动物聚居地,藏酋猴和猕猴就是其中较为活跃的群体。
绵茂公路喂猴群成为打卡点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绵茂公路开通后不久,就有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绵茂公路偶遇野生猴子”,还有网友晒出在绵茂公路投喂猴子的动态,甚至有网友还晒出“投喂”攻略,将绵茂公路称为“旅途旅游必打卡点:野生猴子乐园。”
猴群到车上索要食物
久而久之,问题显现。因长期与人类接触,这里的野生猴群竟然养成一种习惯,见有车经过或停下时,猴群会跳到车上索取或抢夺食物,不少网友被“打劫”引发关注。此外,猴群频繁下山“拦路”索食,游客停车喂食,导致该路段的交通时常拥堵。
猴群到车边索要食物
03
倡议证实
投喂时有发生
已对野生动物生存造成潜在威胁
2月19日,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绵竹市清平镇人民政府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共同发布了《关于禁止投喂野生动物的倡议书》。倡议发出后,再次引发关注。
倡议书提到,自绵茂公路通车后,一些游客擅自给野生动物投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行为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潜在威胁。
倡议书中详细介绍到,投喂人类食物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自然寻食本能,影响其生存能力和野外独立生活的能力。长期依赖人类食物可能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扩张,进而加剧食物短缺和生存空间竞争,同时也可能加速病害的传播。人类食物中的高糖、高盐、高脂肪等成分对野生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其肥胖,影响其心血管健康,严重时甚至造成骨骼变形、脱毛、器官衰竭乃至死亡。呼吁广大游客自觉遵守规定,禁止给野生动物投食。
“三部门如此详尽地发布倡议,初衷是要让广大的社会群众了解到投喂野生猴群带来的危害,增加他们的保护意识。”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孔祥辉告诉记者,游客投喂野生动物本身并无恶意,但缺乏后果认知。
孔祥辉表示,国内大多数可以投喂猴群的地方都是景区,投喂猴群是景区一环,然而绵茂公路是连接阿坝与德阳的交通要道,与景区有着本质差别,希望大家可以认识到这一点。
“大熊猫国家公园有自己的生态平衡,人为不规律的干预,非常不利于猴群种群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副站长林丽红说。
绵竹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倡议
04
还有一面
拦不住的游客
停车导致拥堵日益严重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这份三部门联合倡议之前,清平镇也曾发出过倡议,但收效甚微。
2月24日下午,清平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段野生猴群与人类接触由来已久,早在修建绵茂公路时,猴群与工人就有接触,猴子会去工地厨房偷食物。此外,2017年,借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清平镇开始封停矿井进行生态修复,转型发展旅游,曾经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猴群,开始回归。
“一些猴子吃人类食物长大,所以它们不会害怕汽车,会主动跑到路上拦路要吃的。”该工作人员表示,一些野生动物具有自主性,主动要食物这种行为无法约束。
据介绍,很早之前,清平镇就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立了警示牌,也有定时巡逻,清平镇也提出过相关倡议,但效果不算理想,拦不住路过游客,停车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
林丽红也谈到,投喂野生动物,是很多保护区都存在的难题,而野生动物保护不仅是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的职能所在,需要联动进行干预,扩大宣传效果。
“绵茂公路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猴群的生活习性,我们联合发布倡议,也是为了让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尽量保持原来的特征。”林丽红表示,希望大家都能遵守倡议,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家园。
“我们需要建立起边界感,游客与猴群,应该是和谐共存,互不干扰,文明观赏的状态。”
2月25日在路边等待投喂的藏酋猴
05
律师观点
“禁止投喂”有法可依
倡议内容纳入法律法规具有效力
针对倡议,不少网友表示,执法部门应对违停抓拍、随意投喂等行为作出处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绵茂公路的生态平衡。
封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绵茂公路开通后,针对车辆的通行,有关部门设置了全程区间测速,并对不按车道行驶、逆行、超速、违停等行为进行电子抓拍。当地交警回应称,违停会被抓拍并处罚。
三部门联合倡议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四川方策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刚认为,倡议的效力,主要依赖公众的自觉遵守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如倡议内容纳入法律法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按照《四川省实施办法(2023修订)》第十四条、第三十一条之规定,明确了野外观察、拍摄野生动物以及在野生动物公众展演的过程中不得擅自投食。”
四川良禾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志成也表示,该《办法》对公众私自投喂野生动物现象有了法律上的限制,让“文明参观”有法可依,建议绵茂公路所在地依据该《办法》,因地制宜发布倡议,进一步守住人与自然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