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来,李振宇一直透过飞机舷窗俯拍城市。日前,这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在徐汇艺术馆做了一场分享。他在空中拍下的那些城市照片,让观展的人们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李振宇有近千次飞行经历,《空中读城》城市摄影图集收录了他在飞机上为五大洲55座城市拍下的照片。
2000年前后,李振宇与自己就读柏林工业大学时的老师彼德·海尔勒(Peter Herrle)教授同机飞往北京。海尔勒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建筑的专家,到访过亚非拉众多城市。他告诉李振宇,“作为一名建筑师或城市规划师,你要永远记得,坐飞机要选窗口的座位。你从窗口看到的是与平常不一样的景观,山川河流、高楼大厦、桥梁屋舍、工厂煤矿……那一刻有了上帝的视野,就像一场免费的电影。”
恩师的话开启了李振宇乘飞机拍摄城市的创作历程,20多年来他愈发痴迷。他说,乘飞机值机时都会提前做好计划,研究飞机航向与空中视角,上闹钟秒杀角度最好的靠窗座位。他自称拥有“三流的摄影技术,二流的想法”,一流的则是坚持。
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次,他从巴塞罗那出发,“那天是‘黄金光’,灿烂的夏天,正好沿着海岸,从东往西飞。可惜是一趟廉航,不能选座,我不巧坐在左边。”伦敦则是李振宇的“福地”,他三次飞伦敦,都赶上飞机因故在城市上空盘旋,一遍一遍地掠过泰晤士河,可以拍个够。
李振宇乘飞机到访过200多个城市,2016年出版的《空中读城》,他精选了55个城市的照片。有些照片他特别满意,比如留学期间生活了两年的柏林,他把城市逛得很透,博士论文也是柏林住宅发展研究。还有一张华盛顿的一张照片,多次被同行“借用”,因为它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城市设计。
“那天也是当天来回。早上6点的飞机从纽约去华盛顿,晚上9点飞回来。10月份金秋时节的早上,太阳出来了。国会山、白宫、林肯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飞机转弯的时候,整个格局尽收眼底,非常难得。”李振宇回忆说。
透过李振宇的照片,能看到各大洲知名城市之间的迥异风格。意大利佛罗伦萨遍布金色屋顶,成片老建筑呈现出城市的历史底蕴;埃塞俄比亚达累斯萨拉姆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从空中看上去像规模巨大的乡村。在加拿大温哥华,他拍下了特殊的城市肌理——沿着街坊有一圈裙房,高楼插在街坊正中,这种“裙房加高楼”的设计在其他城市比较少见。
今年初,李振宇从北京飞往苏黎世是恰逢一场大雪,银装素裹,天坛、中南海、北海、长安街等地标更加显眼,“像歌里唱的那样,‘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北京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飞回来的时候是晚上,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一环又一环’。”
作为学者和建筑师,李振宇深度融入中国的飞速城镇化进程。在飞机上,他拍到二十多处自己设计的建筑,在飞行、拍照的过程中,记录下那些城市尤其是上海的沧桑变迁,也不断刷新对城市的理解。
他以2011年拍摄的《陆家嘴之北》和2013年拍摄的《陆家嘴之南》来比较,那时候“三件套”在陆家嘴基本成形。前者拍摄的对象包括刚起步建设的北外滩区域,后者则完整记录了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后浦江世博两岸的面貌。
“我来上海读大学的时候,1981年9月1日开学,当时上海的平均建筑高度应该是10米,现在大概是80米了。40年,长了8倍。”李振宇说。
2014年的《西望一缆无余》和2021年的《东望江海有尽》则“转了90度”,展现了东西向的上海。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的发展轴从传统的南-北转向东-西,随后三十年相继启动浦东、洋山港、临港新城、大虹桥等地开发。李振宇的照片展示了自虹口足球场向东一直望到长江、崇明岛和江苏启东,以及在上海中心最高层工地上向西遥望到虹桥机场西面的广阔区域。
李振宇说,在高空看城市,特别是看到老房子和人显得极为渺小的形象时,令人感慨。“我看到的是传统和发展的关系。人工智能来了,AI来了,面对变化,必须接受现实。无为的想法是不全面的,觉得‘人定胜天’也是不全面的。既要顺应大势,又要积极有为,这才是我们面对这座城市时应有的态度。”
《空中读城》
李振宇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