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热潮,背后究竟需要怎样的产业铺垫,又该如何谋划布局?
仍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已经成为一个超级文化现象,衍生出了丰富的议题。在今年的成都两会上,“哪吒”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对象,备受瞩目。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方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敏认为,《哪吒2》的火爆,印证了成都是“数字文创生长的理想土壤”,城市气质浸润和政策赋能成为促进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双重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哪吒热”的热度持续攀升,人们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和聚焦。由电影而城市,由文化到产业。的确,文化产业如今越来越像一个“元产业”: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最容易引发眼球效应的大众传播形态,可以迅速带动其他行业迎来一波火热行情。这里面有哪些规律可循?
据媒体报道,在广东东莞石排镇,一家公司接到1个亿的哪吒周边订单,超过了该公司去年的收入;《哪吒2》中不少角色使用天津方言配音,天津文旅趁热打铁,推出了多条“哪吒”主题体验线路,客流量增加了近30%;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电影“周边”当属莲藕,据洪湖莲藕事业发展中心统计,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今,洪湖莲藕相关产品销售金额近4亿元,同比增长46%,用来“捏哪吒”的藕粉更是卖断货,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联名的品牌数量超过20个,覆盖潮玩、食品饮料、日化、母婴、汽车、电子产品、出版等多个品类。这些都展现了今天文化产业的潜力,它成了大众消费的一个引爆点,一部作品的热度,可以蔓延到诸多领域,带动大众消费的全方位爆发。
当然,如果细究的话,所有的爆火都不是偶然的,都需要有长期布局的铺垫。以爆火的哪吒周边为例,在东莞石排镇,有500多家专门生产潮玩的中小企业,13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生产,10天就能完成100套模具开发,20天内就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种深度的整体产业协同,其实才是接住这种泼天富贵的关键。如果没有长期的产业积淀,再多的热点,恐怕都会悄然溜走、错失机遇。
在这个意义上,《哪吒2》也就变成了一个公共治理议题,即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热潮,背后究竟需要怎样的产业铺垫,又该如何谋划布局?
提到《哪吒2》,“成都造”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标签,其背后团队可可豆动画正是扎根成都的本土企业。而《哪吒2》的横空出世,也有成都这座城市长期动漫产业布局的元素。徐敏表示,成都连续多年举办数字文创大会,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形成“政策搭台、企业唱戏”的良性生态。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技术、人才在成都形成集聚效应,这里也由此诞生了《王者荣耀》《万国觉醒》《十万个冷笑话》等众多爆款文化产品,《哪吒2》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当然,《哪吒2》的衍生产品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热潮,给成都也给诸多城市带来了新的启示。文化产业的外溢效应已经愈发明显,制造业、旅游业乃至农业、手工业等,都有可能从中获益。那么在产业布局时,如何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形成“大文化”的新理念,拓展出更多的产业门类,最大限度地收获行业红利,确实也是“哪吒现象”抛出的新课题。
相信《哪吒2》带给人们的启示,将会超越大银幕,为城市、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前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