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与青浦区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培育人工智能(AI)、生物技术(B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晓明见证签约,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青浦区副区长李峰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复旦大学校董陈家泉,青浦区委副书记刘琪,区委常委、副区长孙挺出席仪式。许征作合作情况介绍。
打通创新链,共建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金力指出,今天的签约,不仅是复旦与青浦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是双方共担使命、共谋发展的新起点。此次区校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共建“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将聚焦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领域的前沿赛道,打造“高校源头创新—概念验证—孵化服务—产业集聚”的创新链条和创新生态。复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以“青浦所需、复旦所长”为牵引,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加速“从1到10”的成果转化。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青浦创新中心将成为校地融合的新标杆、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复旦力量。
金晓明代表区委区政府对成立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表示祝贺,对复旦大学长期以来对青浦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青浦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战略牵引、稳进提质、创新突破、优质均衡、除险保安”工作主线,干字当头、奋力一跳,全面推进现代化枢纽门户建设。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将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校地合作试验田、科技转化首选地、创新驱动标杆区。青浦将举全区之力推进与复旦大学的合作项目,切实将青浦的战略优势、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与高校的专业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
重点布局“AI+BT”领域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建设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化合作。
青浦创新中心将挂牌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设立研发孵化空间及全球校友科创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友创业提供“零距离”支持。中心第一阶段重点布局“人工智能(AI)+生物技术(BT)”的融合领域,涵盖具身智能、AI药物开发等前沿赛道,未来拓展至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青浦创新中心以建设高质量孵化器为目标,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管理,设置概念验证专项资金,支持“AI+BT”领域科研项目转化;引入市场化基金,加速“从1到3”的产业化进程;并通过智力及人才资源共享、科创活动品牌打造、深化产业赋能来推动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青浦,培育一批高质量科技创新企业。双方共同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复旦大学与青浦区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双方在产政学研合作、干部挂职与人才交流、党建思政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尤其在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已形成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基础教育方面,2011年,复旦和青浦区、上海市教委三方合作举办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五浦汇实验学校、青浦兰生学校等“复旦系”鼎力支持创办的民办好学校也在青浦扎根。医疗卫生方面,中山、华山、妇产科、儿科等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在青浦都有合作布局。中山医院2002年就开始与青浦区合作建设青浦区中心医院(即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20年,中山医院和青浦区签约合作共建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上海市重大工程,已于2024年1月18日在青浦正式开工建设。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殷梦昊 曾译萱
摄 影
成钊
责 编
殷梦昊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