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见万宜讯—2月18日,阿维塔科技正式推出年度改款车型07 Pro+,上架两款车型:增程版21.99万元、纯电版22.99万元。两台车作为目前07系列的入门车型,配置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系统,分别比之前的增程、纯电入门车型降价2万元。
没有激光雷达,如何打碎「智驾特权」?
vs阿维塔07激光雷达版:砍掉1颗激光雷达和2颗英伟达Orin-X芯片,入门价格直降2万,但高速NCA覆盖率从99%微调至98%,城区LCC从无图降级为高精地图依赖版;
vs小鹏G6 580长续航版:同样22.99万,Pro+纯电版续航少30km,但多出华为ADS SE标配(价值2.5万)、双零重力座椅,智驾软硬件成本比达1:0.7;
vs特斯拉Model Y(参数丨图片)后驱版:便宜3.4万元,充电5分钟补能200km的效率是后者3倍,更以「标配即满配」策略,对抗特斯拉「6.4万选装FSD」的商业模式。
智驾核心:华为乾崑ADS SE的普惠逻辑
阿维塔07 Pro+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系统,采用纯视觉方案,硬件配置包括10个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未配备激光雷达。尽管舍弃了激光雷达,但其与华为ADS高阶版共享GOD与PDP算法网络架构,并依托云端每日3500万公里的仿真训练数据,实现算法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
两台Pro+车型就是要通过摆脱激光雷达的束缚,进一步降低车型准入门槛,匹配并不弱的智能驾驶表现来实现跨级别的产品力。
在功能层面,ADS SE支持高速NCA(智能领航辅助),覆盖全国98%的高速公路,可完成智能上下匝道、主动变道超车、智能避障绕行等操作。城区场景中,车辆通过City LCC(车道巡航辅助)应对拥堵路况,但需依赖高精度地图支持,尚未实现完全无图化。泊车方面,其代客泊车辅助(AVP)和离车泊入功能,可覆盖90%以上的常见车位类型。
Pro+的纯视觉方案像一位「化繁为简」的剑客——舍去激光雷达的重剑,转而淬炼华为算法的锋芒:通过动态遮蔽补偿、多帧时序融合技术,将摄像头夜间识别精度提升至激光雷达方案的92%;利用华为云端超算中心,把激光雷达车型积累的1.2亿公里复杂场景数据,反哺视觉模型训练;独创「场景蒸馏」算法,让10摄像头系统能调用激光雷达车型的决策经验库,实现「前辈开路,后人乘凉」的进化捷径。
这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智驾哲学,正在改写智能汽车的成本公式。
续航与补能
纯电版基于800V高压架构,搭载82.16kWh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分别为650km(两驱)和610km(四驱);增程版则配备1.5T增程器,CLTC纯电续航230km,综合续航达1100km。充电效率上,配合华为600kW液冷超充桩,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但受限于超充桩全国仅500余座的覆盖规模,实际体验仍存在地域差异。
座舱小维度升级
新车标配价值1.2万元的舒享套装,包含同级唯一的前排双零重力座椅,支持16向电动调节及加热、通风、按摩功能,坐垫厚度增加15mm,长途舒适性显著提升。座舱设计上,35.4英寸4K远端屏与15.6英寸悬浮中控屏构成核心交互界面,搭配华为鸿蒙系统,支持四区域语音唤醒和第三方应用深度控制。
细节处更显诚意:2854mm的IP台环形氛围灯带,采用厚壁聚光技术,与智驾系统联动实现ADAS安全预警;双温控冷暖箱、方向盘加热等配置,进一步强化实用性。
市场策略:技术降维与价格精准卡位
阿维塔07 Pro+以“算法优化替代硬件堆砌”的策略,推动行业竞争从“硬件内卷”转向“算法博弈”。其定价精准切入20-25万元区间,较特斯拉Model Y(26.39万起)和问界M5(24.98万起)更具性价比优势。
限时购车权益进一步放大竞争力:即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用户可享5000元定金抵15000元尾款、10000元补贴、三电终身质保等六大权益,实际入手价可低至19.99万元。
挑战与机遇:平权化背后的隐忧
尽管产品力突出,阿维塔仍需直面两大挑战:一是品牌认知度偏低,2023年销量仅为蔚来的51%,线下渠道不足300家;二是技术同质化加剧,800V平台、城市LCC等功能已成同级标配。若想复制问界系列的成功,需通过鸿蒙生态打通人-车-家场景,而非单纯依赖软件或硬件配置。当前问界M5非智驾版终端降价2.3万;小鹏G6全系赠送价值2万元XNGP软件包,变相承认「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最耐人寻味的是特斯拉——其中国官网悄悄上线「限时FSD转移」政策,被业界视为应对华为系攻势的防守动作。
这场没有激光雷达的战争,反而让市场看清真相:当算法迭代速度超越硬件升级周期,「智能平权」的临界点正在逼近。
智能豪华的“普惠”样本
阿维塔07 Pro+的上市,标志着华为智驾技术从“高端选配”迈向“全系标配”,其意义远超单一车型升级。通过算法共享与成本优化,阿维塔不仅降低了智能豪华的门槛,更推动行业向“技术平权”时代加速演进。这场战争早已超越「有没有激光雷达」的争论。未来,能否将华为技术光环转化为持续的市场动能,将是其突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