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 联合国安理会现场
当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代表同时按下绿色按钮,支持通过涉乌克兰问题的决议时,会议厅内爆发出一阵低沉的骚动。这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首次出现中美俄“同框”投赞成票的场景。
更耐人寻味的是,英国、法国等5个欧洲国家集体投下弃权票,德国、意大利等则直接缺席表决。
这一幕释放的信号是十分浓烈的,似乎预示着国际秩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裂变。
一、安理会罕见“三常共识”,欧洲却和美国唱反调
根据今日(2月25日)通过的决议内容,联合国敦促俄乌双方在三个月内启动“非军事接触区”谈判,并允许国际组织监督人道主义走廊。中美俄的赞成票被外界解读为三方在避免冲突外溢问题上达成微妙平衡:美国需要展示对欧洲安全的“领导力”,俄罗斯希望缓解制裁压力,中国则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
然而,欧洲的反应却耐人寻味。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决议通过后直言:“欧洲的安全架构不应由华盛顿单方面设计。”
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德法两国早在决议投票前便与美国产生分歧:欧洲坚持将“北约东扩暂停”纳入条款,但遭白宫拒绝。
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 “我们今天来到基辅,是因为乌克兰属于欧洲。在这场生存之战中,不仅乌克兰的命运岌岌可危,欧洲的命运也岌岌可危。”
英国宣布,将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史上最大)。
欧盟宣布,下个月将向乌克兰提供一笔新的35亿欧元援助资金,并对俄罗斯实施第16轮制裁。
加拿大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新装甲车,从冻结俄罗斯资产中拨付50亿美元,以及其他赠款。
是的,欧美内部全乱套了!
这种公开的政策撕裂,与2022年冲突初期欧洲对美“一边倒”的支持形成鲜明对比。
二、欧洲对乌支持:从“无条件输血”到“战略止损”
回溯过去三年,欧洲对乌克兰的态度经历了戏剧性转折。
2022-2023年,欧盟累计向乌提供超过800亿欧元援助,甚至不惜承受能源价格飙升的代价。但到了2024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质疑“无限制军援是否明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乌克兰的胜利定义需要重新评估。”
最新动向印证了这一转变:
2025年1月,北欧五国绕过美国,单独签署《哥本哈根宣言》,宣布向乌提供新一代防空系统;
2月,法国牵头组建“欧洲军备协调联盟”,旨在减少对美制武器的依赖。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研究员玛丽娜·科列斯尼克指出:“欧洲正在学习用‘欧洲大脑’思考安全问题,而非简单跟随美国脚本。”
三、欧洲民意转向:美国的“领导力滤镜”破碎
民调机构“欧洲晴雨表”2024年底的数据显示,仅12%的德国民众认为“美国是可靠盟友”,较2020年下降43个百分点;
在法国,54%的受访者支持“欧洲应与中国合作制衡美国霸权”。
这种情绪在俄乌问题上尤为明显:当美国国会于2024年冻结对乌援助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批评“单方面撤资危及全球稳定”。
更深层的裂痕来自经济领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企业的歧视性补贴,已引发德法车企集体向WTO提起诉讼。
荷兰阿斯麦公司CEO温宁克坦言:“如果必须在美中之间选边,欧洲会失去未来。”
四、中国的机遇:多极世界的“锚点”
在这场变局中,中国的角色愈发关键。
一方面,中欧班列2024年货运量同比增长27%,填补了俄乌冲突导致的陆路运输缺口;
另一方面,中国在沙特-伊朗和解、金砖扩员中的斡旋经验,正被欧洲视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潜在模式。
德国《明镜》周刊称:“北京不选边站,但提供了美国无法给予的对话平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机遇。当欧洲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多边主义”框架,恰恰与马克龙倡导的“欧洲主权”理念形成共振。正如法国前驻华大使黎想所言:“21世纪的世界秩序,需要更多北京式的平衡者,而非华盛顿式的裁判。”
结语:历史的十字路口
2025年2月的这场安理会投票,或许将被未来史学家标记为“单极霸权瓦解的开始”。
当欧洲拒绝为美国议程背书,当发展中国家在G77峰会上集体呼吁“去美元化”,世界正加速向多极体系演进。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需要承担更多全球治理责任;更是机遇——一个用“共赢”取代“零和”的新时代,正在敲门。
(本文事实性信息综合自联合国官网、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及国际主流媒体公开报道,数据截至202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