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输内拓齐发力 拓宽就业新天地
云南日报记者 王世涵 张文峰
点对点包车,让群众从“家门口直通厂门口”;工厂车间技能培训,让群众增技又增收;田间地头新增岗位,圆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梦”……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锚定就业这件群众最有感的“心头大事”,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做强产业支撑扩大就业蓄水池、培育劳务品牌提升就业技能、完善劳务服务体系畅通就业渠道、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
点对点心贴心 劳务输出又稳又准
“在家门口找到了电子厂的岗位,待遇不错。”2月17日,在一年一度的“春风行动”专项招聘会现场,陈荣会不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帮女儿向一家外省企业投了简历。
“今年我们的‘春风行动’提质升级,跨省联动邀请了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的企业进场招聘,省内外408家企业提供34500个岗位,达成就业意向1903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波说。
抢抓春节后转移就业黄金期,文山州深入开展有就业意愿农村劳动力、返乡回流人员大摸底,掌握农民工的返岗意愿、出行时间等信息,提供精准输出、精准培训、岗位推荐等综合就业服务。
有效对接就业市场供需两端,文山州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组织工作组、驻外劳务工作站先后到广东、福建、上海等文山籍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开展走访慰问和劳务协作洽谈,先后与省外43个人社部门、127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493家用工企业对接,协同推荐优质岗位10万余个,为务工人员顺利赴省外返岗就业抢得先机。
一项项务实举措全力助推农村劳动力返岗就业,截至2月19日,全州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69.58万人,占全州转移就业总数121.73万人的57.16%。
兴产业招小商 扩大就业“蓄水池”
正值蓝莓采摘季,在云南普者蓝农业科技公司维摩乡黑鱼洞农场蓝莓基地,采摘工张俊仙正在劳作。一天收入200元,还包午饭和住宿,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张俊仙倍感幸福:“采摘季到基地上班,闲时管护家里的田地,一年收入能增加3万多元。”
“基地里的工人60%以上来自本地,这几天就业人数已达到600多人。”黑鱼洞农场场长单潇说。
近年来,文山州坚持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与群众就近就业相结合,推动产业与就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三七中医药、绿色水电铝材矿电业、康养旅游业、绿色食品现代农业等一批重点产业,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光筑集团、七丹药业等相继落地文山,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家”的就业平台。
龙头企业打头阵,优质小商当先锋。着眼于促进农村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和农村脱贫人口就近就业,以广南县作为全省10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为契机,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借力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励等措施,在全州正常运行帮扶车间417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61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0.5万人,精准匹配人岗需求促就业,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强培训提技能 精准对接好就业
走进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电解生产中心检修区,电解检修工区检修班作业长金荣啟正带领班组成员对电解车间设备开展检修维护。
进入铝厂12年,金荣啟已从一位默默无闻的一线学徒工成长为拥有20余项荣誉的检修班作业长,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职业上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年人社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金荣啟说。
近年来,文山州绿色铝、三七等产业高速发展,为满足企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文山州立足本地优势和产业特色,选树培育各层级特色劳务品牌25个,涵盖制造业、农林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通过开展检修、叉车、直播、采摘等技能培训,帮助就业群众端牢技能饭碗,“文山州绿色铝产业工”“文山三七产业工”等劳务品牌带动近60万人就业。
“通过小程序提出学习叉车的需求,没想到半个月内人社部门就组织了培训,培训持证后,收入就有保障了。”在文山州近期举办的农村劳动力专项技能培训活动中,学员罗仕恒通过理论加实操15天的技能培训后,取得了技能等级证。
为增加群众就业的底气,文山州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按群众“点菜”、人社部门“配菜”、培训机构“上菜”的模式开展“报名式”“双证”“技能夜校”培训,有效提高广大劳动者技能与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2024年,全州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46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4.26万人次。
“在培训过程中,组织一些小型的招聘会,或进行岗位推荐,实现就业岗位精准对接,2024年培训后平均就业率达50%。”文山州公共服务和就业中心职业培训科科长周颖说。
来源:云南日报